《扈從观灯》
时间: 2025-01-04 06:29: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扈從观灯
作者:晏殊 〔宋代〕
诘旦雕与下桂宫,
盛时为乐与民同。
三千世界笙歌里,
十二都城锦绣中。
行漏不能分昼夜,
游人无复辨西东。
归来更坐嶕峣阙,
万乐铮左金右從密炬红。
白话文翻译:
清晨时分,华丽的灯笼挂在桂宫之下,
此时盛会,欢庆与百姓同乐。
在三千世界的笙歌声中,
十二个都城都被锦绣装点。
夜晚的流逝让人分不清白昼,
游人们再也无法辨别东西。
归来后再次坐在高阙之上,
四周乐声如潮,金左银右,红烛闪烁。
注释:
- 诘旦:指清晨。
- 雕与:雕刻精美的灯笼。
- 桂宫:指天上的月宫,传说中嫦娥所居。
- 三千世界:形容广阔的天地。
- 行漏:指时间的流逝。
- 嶕峣阙:高耸的阙楼。
- 万乐铮:形容乐声如潮。
典故解析:
- 桂宫:与月亮相关的传说,常常用来形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十二都城:象征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表示繁华的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殊(991年-1055年),字仲明,号洮溪,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和诗人。他的词风清丽婉约,常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扈从观灯》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繁荣,民间节庆活动丰富。诗中描绘的灯会场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
诗歌鉴赏:
《扈从观灯》以其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宋代人们在灯会盛典时的欢乐与热闹。开篇以“诘旦雕与下桂宫”引入,透出清晨的静谧与节日的华丽;接着以“盛时为乐与民同”表明盛会的热闹景象,体现了官民同乐的和谐气氛。诗中“行漏不能分昼夜,游人无复辨西东”则生动地描绘了灯会的热闹,游人沉浸在音乐与灯光的世界中,以至于时间和方向都已模糊。最后,回到“归来更坐嶕峣阙”,表达了诗人对繁华盛会的怀念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整首诗情景交融,展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令人感受到一种欢愉的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诘旦雕与下桂宫:
- 清晨时分,华丽的灯笼悬挂在桂宫之下,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氛围。
-
盛时为乐与民同:
- 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欢庆与百姓同乐,体现了社会的和谐。
-
三千世界笙歌里:
- 在这三千个世界中,笙歌声四起,表现了节日的热闹。
-
十二都城锦绣中:
- 十二个都城都被美丽的装饰包围,进一步渲染了繁华的景象。
-
行漏不能分昼夜:
- 时间的流逝让人无法分清昼夜,形象地表现了游人沉浸在欢乐之中。
-
游人无复辨西东:
- 游人们已无暇顾及方向,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沉醉。
-
归来更坐嶕峣阙:
- 返回后,再坐在高阙之上,表现了一种高远的志向。
-
万乐铮左金右從密炬红:
- 伴随着乐声,金色与红色的烛光交织,构成了美丽的画面。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桂宫”来比喻月亮的美丽与神秘。
- 对仗:如“金左银右”,形成和谐的音韵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灯会的热闹场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节日文化的赞美,体现了人们对欢乐与和谐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雕与:象征着精美与华丽。
- 桂宫:代表着月亮与美好的向往。
- 笙歌:象征着欢乐与庆典。
- 万乐铮:表现了丰富多彩的乐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十二都城”是象征?
A. 生活的繁华
B. 灯会的盛大
C. 地方行政区划 -
填空题:诗中提到“行漏不能分__”,表示时间的流逝。
-
判断题:诗人对灯会的描绘是充满热情的。(对/错)
答案:
- A
- 昼夜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元宵》(陆游):同样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虽是怀古诗,但也有对景色的细腻描写。
诗词对比: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与《扈从观灯》同样展现了节日灯会的热闹气氛,但辛弃疾的作品更强调个人情感与历史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晏殊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