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之夕过黎惟仁紫芝山房兼怀燕京亲友》
时间: 2025-01-19 13:51: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晨出登高独举觞,晚携馀兴到柴桑。
枫林扫叶摇霜月,芝室披云冷石床。
往日龙山高会少,故人雁塞尺书长。
今宵且共东篱醉,何必还寻落帽狂。
白话文翻译:
清晨我独自登高,举杯畅饮;傍晚带着余兴到达柴桑。
枫林中,落叶随霜月轻摇,芝室披云,冷石床上显得格外清冷。
往日我在龙山的高会少见,故友在雁塞的书信却长久不见。
今夜就让我们一起在东篱下痛饮,何必再追寻那落帽时的狂欢呢。
注释:
- 晨出:清晨出发。
- 登高:登高处,指登高望远。
- 举觞:举杯,饮酒。
- 柴桑:地名,指柴桑山。
- 枫林:指枫树成林的地方。
- 扫叶:落叶被风扫动的样子。
- 摇霜月:霜月中的摇曳,指秋天的月亮。
- 芝室:指用灵芝建造的房屋,象征高洁。
- 冷石床:石床冰冷,形容环境的清冷。
- 龙山:地名,指龙山高地。
- 雁塞:指北方边塞,象征故友之远。
- 尺书:短小的书信。
- 东篱:指东边的篱笆,典出陶渊明的“东篱把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区大相,明代诗人,生于文人雅士辈出的时代。其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重阳佳节,诗人独自一人登高,思念故友,感慨时光流逝。诗中记录了他在自然中的沉醉与对友人的思念,反映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的场景开篇,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晨出登高,诗人以举杯的方式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晚归柴桑,则展现了他在自然中继续追寻乐趣的心态。诗中对枫林、霜月的描写,传达出秋天的宁静与淡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冷清与孤独。
“往日龙山高会少,故人雁塞尺书长”,这两句则是诗人情感的转折,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友人的思念。通过“龙山”与“雁塞”的对比,诗人勾勒出了一幅时间与空间交织的情感画面。
最后两句“今宵且共东篱醉,何必还寻落帽狂”则是对生活的反思与乐观的态度,诗人选择与眼前的朋友共饮,享受当下,而不是沉溺于过去的狂欢。这种人生态度使整首诗充满了温暖和生活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晨出登高独举觞:清晨出行,独自登高举杯,表现出一种孤独与自得。
- 晚携馀兴到柴桑:傍晚仍旧带着兴致去柴桑,显示出诗人不愿放弃乐趣的态度。
- 枫林扫叶摇霜月:枫林中的落叶随霜月摇曳,描绘出秋天的美丽画卷。
- 芝室披云冷石床:描绘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清冷而高洁。
- 往日龙山高会少:提及往昔与友人相聚的少,营造出怀念与孤寂。
- 故人雁塞尺书长:故友在边塞的音信绵长,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
- 今宵且共东篱醉:今夜与友共饮,享受当下的乐趣。
- 何必还寻落帽狂:不必再追求昔日的狂欢,传达出对生活的洒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心情相结合,增强感情的表现力。
- 对仗:如“晨出登高”与“晚携馀兴”,形成和谐的节奏。
- 意象:枫林、霜月、芝室等意象,传递出清冷与思念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通过对比往昔与现在,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当下欢乐的珍惜。
意象分析:
- 晨出: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枫林:象征秋天的宁静与美丽。
- 芝室:象征高洁与超然。
- 雁塞:象征距离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哪个节日登高?
- A. 春节
- B. 中秋节
- C. 重阳节
- D. 端午节
-
诗中提到故友的书信在哪里?
- A. 龙山
- B. 雁塞
- C. 柴桑
- D. 东篱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态度?
- A. 对过去的追忆
- B. 对当下的珍惜
- C. 对未来的期待
- D. 对孤独的感慨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描绘了山水与酒的乐趣,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内心的恬淡与宁静。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色反映内心情感,但区大相的诗更强调友情与当下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