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口作》
时间: 2025-01-19 15:54: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宽广的江面,雨水淋漓的浔阳秋景。驿站在高岸上,可以远望黄芦洲。江水与五溪相汇,我心中期许着万里旅行。明理的时光不应该遗弃人才,我的流放随同孤舟漂泊。猛禽栖息在寒冷的树木上,英雄佩戴着吴钩。何时才能报答您的恩情,却只能把心愿寄托在单于的头上。
注释:
- 漭漭:形容水面辽阔,朦胧的样子。
- 江势:江水的形势、流势。
- 浔阳:地名,今江西九江。
- 驿门:指驿站的门。
- 黄芦洲:江中的洲,长满黄芦,象征秋天的景象。
- 五溪:指的是中国的五条著名河流,这里用来形容水的汇聚。
- 明时:明智的时代。
- 谪去:被贬谪,流放。
- 鸷鸟:猛禽,象征力量和刚强。
- 吴钩:古代兵器,象征英雄气概。
- 单于:古代匈奴的首领,借以表达报答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9年),字少伯,号季凌,唐代著名诗人,擅长边塞诗和咏史诗。他的作品以豪放激昂、情感真挚著称,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创作背景:
《九江口作》作于王昌龄流放期间,反映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寄托了他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报恩的渴望。
诗歌鉴赏:
《九江口作》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歌,展现了诗人对江河壮丽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开头的“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描绘了江面宽广、雨水淋漓的秋季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营造出一种辽阔而又萧瑟的气氛。这种景色不仅是自然的写照,更是诗人心境的反映,象征着他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感慨。
接下来的“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继续加强了遥望的感觉,表现出诗人无尽的思绪与孤独的心情。对“水与五溪合”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广阔世界的向往,表达了他对自由游历的渴望。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是诗中情感的高潮,表达了诗人对被贬谪的无奈与对才华被埋没的惋惜。诗人感叹自己在明亮的时代却无法施展才华,孤舟漂泊,令人感到悲凉。
最后两句“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再次强调了男子汉的气概与志向,结合“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表达了对报恩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和理想的追求,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描绘了秋天江水浩渺的壮丽景象,雨水的到来使得浔阳的秋景更加迷人。
-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诗人站在驿站高岸上,眺望远方的黄芦洲,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
-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江水与五溪汇合,诗人心中期盼着能够畅游四海,享受自由。
-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在明理的时代,不应有才华的人被遗弃,自己却因被贬谪而孤独漂泊。
-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猛禽栖息于寒木上,象征英雄气概,男子汉应该有志气。
-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表达了诗人对恩情的感激,渴望报恩却只能把愿望寄托在单于的头上,表现出一种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鸷鸟”象征着刚强的男子汉,表达了英雄的气概。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美感。
- 意象:水、江、舟、鸟等意象交织,构成了一幅壮阔的画面,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国家、理想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体现出王昌龄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着辽阔与自由,表现出诗人对广阔世界的向往。
- 黄芦洲:象征着秋天的萧瑟与孤独。
- 孤舟:象征着流放与孤独,表现了诗人心中的无奈与渴望。
- 鸷鸟:象征着勇气与刚强,代表了诗人的英雄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江面是怎样的状态?
- A. 窄小
- B. 浩渺
- C. 平静
-
“驿门”指的是什么地方?
- A. 酒店
- B. 驿站
- C. 市场
-
诗人心中期盼的是:
- A. 归隐
- B. 万里游
- C. 仕途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 《出塞》 王昌龄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九江口作》都表现了对国家和理想的追求,但《出塞》更侧重于边塞的雄壮气概,而《九江口作》则更显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集》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