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京江口期刘昚虚不至》

时间: 2025-01-01 12:09:33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

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

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

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
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
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
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白话文翻译:

在寒霜的天空下,我远望江面,残月从海门升起。
夜晚宁静,潮水涨满,城高处弥漫着寒气。
老朋友为何如此寂寞,早已久违了清淡的言语。
清晨将至,我辗转难眠,徒然举杯在江上独饮。

注释:

  • 霜天:寒霜覆盖的天空,形容天气寒冷。
  • 长望:远望、眺望。
  • 残月:指未圆的月亮。
  • 海门:指江海交汇之处,可能为特指某个地名。
  • 潮满:潮水上涨,充满江面。
  • 寒气昏:寒冷的气息使人感到昏沉。
  • 故人:老朋友,指与自己有深厚交情的人。
  • 乖清言:失去清淡的言语,指友人之间的疏离。
  • 明发:清晨将至。
  • 不能寐:无法入睡。
  • 徒盈江上尊:徒然在江上举杯饮酒,表达孤独感。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故人”这一词汇常常出现在古诗中,体现了古人对友情的珍视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9年),字少伯,号少伯,唐代著名诗人,擅长边塞诗和律诗。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国家的忧虑。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昌龄旅途中的某个夜晚,可能是在对老朋友刘昚虚(刘昚虚是其好友,因未至而感到失落)思念的情境中产生,反映出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和孤独的感受。

诗歌鉴赏:

《宿京江口期刘昚虚不至》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在寒冷的夜晚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的开头以“霜天起长望”描绘出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仰望星空,心中充满了对遥远友人的思念。接着通过“残月生海门”的意象,渲染出一种孤独与凄凉的氛围,月亮的残缺也象征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关系的缺失。

“风静夜潮满”,通过静谧的夜晚与涨潮的江水形成对比,显得诗人的内心愈加沉重与孤独。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故人何寂寞”直白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感叹旧友之间的疏远和沟通的缺乏。

最后两句“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表达了诗人因思念而失眠的苦恼,举杯独饮的场景显得更加孤寂,仿佛在与友人隔绝的空间中自饮自酌,无法分享内心的忧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友情的珍贵与人生的孤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霜天起长望:寒霜覆盖的天空下,诗人远望江面,既有广阔的视野,也有孤独的心情。
  2. 残月生海门:昏暗的夜空中,残月升起,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无法再见的友人。
  3. 风静夜潮满:夜晚风平浪静,潮水涌动,带来一种静谧中的不安。
  4. 城高寒气昏:高处的城墙上,寒冷的气息笼罩,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
  5. 故人何寂寞:对老朋友的思念,表现出对友谊的感慨。
  6. 久已乖清言:朋友间的清淡言语已久违,强调了人际关系的疏远。
  7. 明发不能寐:即将迎来清晨,却因思念而辗转难眠。
  8. 徒盈江上尊:空在江边举杯饮酒,突显孤独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形成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使用“霜天”、“残月”、“潮满”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和孤寂的氛围。
  • 象征:月亮、江水等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友谊的脆弱。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过往友情的怀念,同时流露出孤独与无奈。这种情感在古代诗词中常见,反映出人们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关注。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深刻地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的追忆。

意象分析:

  • 霜天:象征着寒冷、孤独的环境,反映诗人的内心感受。
  • 残月:象征着缺失和思念,暗示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
  • 江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象征着孤独的饮酒,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无奈和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残月”象征什么?

    • A. 友情的美好
    • B. 孤独与思念
    • C. 时光的流逝
      答案:B
  2. “明发不能寐”中“明发”的意思是?

    • A. 清晨将至
    • B. 晚上
    • C. 太阳升起
      答案:A
  3. 诗人对友人的感情是?

    • A. 忘却
    • B. 思念
    • C. 冷漠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宿京江口期刘昚虚不至》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孤独的情感,而李白则更侧重于对家乡的思念。王昌龄在环境描写上更加细腻,渲染了寒冷的氛围,而李白则通过简单的意象传达了深厚的乡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