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扪萝不足惮,策杖独言从。
数里闻流水,双林过午钟。
天花点石静,海树入窗重。
梵理吾将达,因兹问法宗。
白话文翻译:
我在山间采摘藤萝,并不觉得害怕,手持拐杖独自漫游。
数里之外听到流水的声音,双林间传来午钟的敲响。
天上的花朵点缀着安静的石头,窗外的海树显得格外沉重。
我将要领悟佛理,因此在此询问法宗。
注释:
- 扪萝:指采摘藤萝。
- 不足惮:不觉得害怕。
- 策杖:手持拐杖。
- 数里:几里远。
- 午钟:中午时分的钟声。
- 天花:天空中的花,常指云彩。
- 点石静:花落在石头上,景象静谧。
- 海树:海边的树,形象较重。
- 梵理:佛教的道理。
- 法宗:指佛教的教义和宗派。
典故解析:
“法宗”可以理解为佛教的教义传承,涉及对佛理的探讨和理解。诗中提到的“梵理”与佛教的经典思想相关,反映了诗人对佛教哲学的深入思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礿,明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 创作背景:诗作反映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及对佛教哲理的向往,展现了一个人在自然中沉思的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景观与内心世界的和谐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命哲理的探寻。开头部分“扪萝不足惮,策杖独言从”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的从容和自信,手中的拐杖象征着他在这条独自的探索之路上的坚定。接着,诗人通过“数里闻流水,双林过午钟”描绘了自然的声音与时间的流逝,增强了诗的静谧感。
“天花点石静,海树入窗重”两句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宁静。“天花”与“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美。最后两句“梵理吾将达,因兹问法宗”则引入了哲学思考,表现了诗人渴望领悟更深层次的道理,向佛教的教义求索。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生命、哲理的思索与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扪萝不足惮,策杖独言从:表现了诗人采摘藤萝时的从容,象征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 数里闻流水,双林过午钟:描绘了宁静的自然环境,流水与钟声交织,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的感觉。
- 天花点石静,海树入窗重:细腻的描写展现出自然的静谧之美,形成了视觉与触觉的双重感受。
- 梵理吾将达,因兹问法宗:引入哲学思考,表明诗人对佛理的探求,体现了精神上的追求。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天花点石静,海树入窗重”,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性化的特征,使得景物更具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对自由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萝:象征自然的野趣与生机。
- 流水:象征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常。
- 钟声: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
- 天花与海树:分别象征着天空与大地的和谐,表现出自然景色的美丽与丰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策杖”象征什么?
- A) 年龄
- B) 努力
- C) 坚定的探索精神
-
“数里闻流水”中流水的声音代表什么?
- A) 生命的流逝
- B) 自然的和谐
- C) 平静的心境
-
诗中提到的“法宗”主要指什么?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儒教
答案:
- C) 坚定的探索精神
- A) 生命的流逝
- B) 佛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同样表现了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平静。
- 李白《庐山谣》: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对比:
- 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比,刘礿的诗更注重对当下自然景色的描绘,而陶渊明则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两者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刘礿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佛教哲学与诗歌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