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开元寺》
时间: 2025-01-16 21:29: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开元寺
作者: 朱庆馀 〔唐代〕
西入山门十里程,
粉墙书字甚分明。
萧帝坏陵深虎迹,
广师遗院闭松声。
长廊画剥僧形影,
石壁尘昏客姓名。
何必更将空色遣,
眼前人事是浮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开元寺的所见所感。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从山门进入寺庙的路途,十里之遥的旅程中,粉墙上的字迹清晰可见。接着提到萧帝的冢以及深邃的虎痕,这里暗含历史的沧桑。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寺庙内的长廊及石壁,长廊上画有僧人的影像,石壁上则覆盖着尘埃,上面是过客的名字。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认为眼前的事物才是真实的浮生,而不必追求虚无的空色。
注释:
- 山门:寺庙的正门。
- 粉墙:粉刷过的墙壁。
- 萧帝:指萧统,南朝齐的皇帝。
- 坏陵:破损的陵墓。
- 广师:指广大的师父,可能隐喻某位高僧。
- 松声:松树的声音,象征宁静。
- 长廊:寺庙中供人走动的长廊。
- 画剥:被磨损的画。
- 空色:虚无缥缈的景象。
- 浮生:短暂而又虚幻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庆馀,唐代诗人,生平资料不多,但他的作品在唐诗中占有一席之地,擅长描写山水和人文景观。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在游览开元寺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历史和人事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开元寺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诗的开头以“西入山门十里程”引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下来的描写则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萧帝的坏陵和虎迹象征着历史的沉重与消逝,而寺院中的松声与长廊则是宁静与和谐的体现。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人世的浮华。
最后一句“眼前人事是浮生”尤为深刻,强调了人应珍惜眼前的生活,而不应过于追求虚幻的东西。这种人生哲学在唐诗中并不少见,但朱庆馀用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将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西入山门十里程:开篇引入,描述进入寺庙的路程。
- 粉墙书字甚分明:墙上的字迹清晰可见,暗示历史的印记。
- 萧帝坏陵深虎迹:提到历史人物的陵墓,表现历史的沧桑。
- 广师遗院闭松声:高僧的遗迹,象征着寺庙的静谧。
- 长廊画剥僧形影:长廊中的画作逐渐磨损,暗示时间的流逝。
- 石壁尘昏客姓名:石壁上记载过客的姓名,体现了人事的短暂。
- 何必更将空色遣:反思虚无的追求。
- 眼前人事是浮生:强调现实生活的珍贵与短暂。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长廊画剥僧形影”与“石壁尘昏客姓名”,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通过历史遗迹和寺院景象,象征人事的变迁与生命的短暂。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眼前生活的珍惜,强调了生存的真实和重要。
意象分析:
- 山门:象征进入另一个世界,开启思考的旅程。
- 粉墙:象征历史的印记,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 坏陵:隐喻历史的无常与人物的消逝。
- 松声:象征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 长廊: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旅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萧帝”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萧统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浮生”主要指什么?
- A. 真实的生活
- B. 虚无的追求
- C. 历史的沉淀
答案:
- B. 萧统
- A. 真实的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朱庆馀的《题开元寺》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写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但朱诗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而王维则更注重静谧的自然之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