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罗先辈书记归后却还闽中留别》

时间: 2025-01-17 09:41:51

同是越人从小别,忽归乡里见皆惊。

湖边访旧知谁在,

幕下留欢但觉荣。

望岭又生红槿思,登车岂倦白云程。

况当季父承恩日,廉问南州政已成。

意思解释

送罗先辈书记归后却还闽中留别

原文展示:

同是越人从小别,
忽归乡里见皆惊。
湖边访旧知谁在,
幕下留欢但觉荣。
望岭又生红槿思,
登车岂倦白云程。
况当季父承恩日,
廉问南州政已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们都是来自越地的朋友,虽然从小就分别,但如今你忽然回到故乡,大家都感到惊讶。在湖边探访旧知,不知谁还在这里,帐幕下相聚欢愉,心中感到无比光荣。望着山岭,不禁想起了红槿花,登上车子,怎会觉得疲倦,白云的旅程是如此悠然。更何况今天是你父亲承恩的日子,我也特意问候南方的政务是否已经办妥。

注释:

  • 越人:指来自越地的人,古时越地指的是现代的浙江一带。
  • 小别:指从小就分离,久别重逢。
  • 湖边访旧知:在湖边探访旧朋友。
  • 幕下:指帐幕下,古时指官员或贵族的住所。
  • 红槿:一种花,象征思念。
  • 季父:指季节的父亲,代指长辈或有恩于我的人。
  • 廉问:指认真询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常以自然景色和人际交往为题材,情感真挚,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朱庆馀送别老朋友罗先辈书记回乡时。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关注,尤其是对南方政务的关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人际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法描绘了友人重聚时的喜悦以及对故乡的深情。开篇的“同是越人从小别”,立即引出诗人和友人的共同背景,营造出一种亲切感。接着,诗人用“忽归乡里见皆惊”表达了重聚的惊喜与感动。湖边的旧知与帐幕下的欢聚,这两者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友人的相聚,更引发了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望岭又生红槿思”一句,以自然景象寄托了诗人的情感,红槿花的盛开让人想起旧友,象征着美好的回忆。最后两句“况当季父承恩日,廉问南州政已成”,不仅是对友人的祝福,更隐含了对社会政治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文人友谊的深厚与对故乡的眷恋,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同是越人从小别:两位诗人都是来自越地,从小就分别。
  2. 忽归乡里见皆惊:突然回到故乡,大家都感到惊讶。
  3. 湖边访旧知谁在:在湖边探访旧友,不知谁还在。
  4. 幕下留欢但觉荣:在帐幕下留连欢聚,心中感到光荣。
  5. 望岭又生红槿思:望向山岭,心中涌起对红槿的思念。
  6. 登车岂倦白云程:登上车子,怎会觉得疲倦,白云的旅程令人心旷神怡。
  7. 况当季父承恩日:更何况今天是长辈恩惠的日子。
  8. 廉问南州政已成:特意问候南方的政务是否已经办妥。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有较明显的对仗,如“湖边访旧知谁在,幕下留欢但觉荣”。
  • 意象:如“红槿”,象征思念和美好回忆。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际关系相结合,增强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故乡的思恋,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时局的关心,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越人:象征着共同的背景与文化。
  • 湖边:代表着友谊的见证地。
  • 红槿:象征思念与美好的回忆。
  • 白云:象征自由与悠然的旅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同是越人从小别”意指什么? A. 他们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人
    B. 他们是来自同一地区的人
    C. 他们是陌生人
    D. 他们是亲戚

  2. “登车岂倦白云程”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旅途的厌倦
    B. 对友谊的珍惜
    C. 对自然的向往
    D. 对故乡的怀念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朱庆馀的《送罗先辈书记归后却还闽中留别》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均描绘了送别之情,但朱诗更侧重于友情与对故乡的思念,而王维则将送别与自然景象结合,表达了一种诗意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研究》
  • 《古诗文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