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送僧往太原谒李司空
原文展示:
已共邻房别,应无更住心。
中时过野店,后夜宿寒林。
寺去人烟远,城连塞雪深。
禅馀得新句,堪对上公吟。
白话文翻译:
已经和邻居告别,心中应该不再留恋。
在途中经过了乡间的旅店,后半夜又在寒冷的树林中过夜。
寺庙离人烟很远,城镇与边塞的雪深得不可思议。
在禅意的余韵中得到了新的句子,可以对着李司空吟唱。
注释:
- 已共邻房别:已经和邻居道别,指的是告别的情境。
- 应无更住心:应该没有再留恋的心情。
- 中时过野店:途中在乡间旅店停留。
- 后夜宿寒林:后半夜又在寒冷的树林中住宿。
- 寺去人烟远:寺庙离人烟稀少的地方很远。
- 城连塞雪深:城镇与边塞的雪都很深。
- 禅馀得新句:在禅意的余韵中得到新的诗句。
- 堪对上公吟:可以与李司空吟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主要以诗歌创作闻名,尤其在诗歌中体现出清新脱俗的风格,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送别一位僧人前往太原拜访李司空(李德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以及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在诗的开头,诗人通过“已共邻房别,应无更住心”表达了对离别的淡然态度,意味着在离别之后,心中不再有留恋。这种淡然的情感贯穿全诗,随着旅途的描写,逐渐转换为对孤独的感受。
“中时过野店,后夜宿寒林”两句,描绘了旅途中的艰辛与孤独感,野店的简陋和寒冷的树林都暗示着旅途的不易,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后面的“寺去人烟远,城连塞雪深”描绘出了一幅荒凉的冬日景象,寺庙远离人烟,城镇与边塞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进一步加深了孤独的氛围。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景象,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最后的“禅馀得新句,堪对上公吟”,则是诗人从孤独的旅途中获得的灵感,表达了在禅意余韵中得到创作的喜悦,展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与执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共邻房别:开头就引入了离别的主题,表明诗人即将与邻居告别,设置了情感基调。
- 应无更住心:强调离别后的心境,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中时过野店:描绘旅途的情景,表达出一丝孤独感。
- 后夜宿寒林: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寒冷与孤独。
- 寺去人烟远:展现出身处偏远之地的孤独,人与自然的疏离感。
- 城连塞雪深:通过景象的描绘,表达出一种无边的寂寥。
- 禅馀得新句:在孤独中获得创作灵感,体现出诗人内心的丰富。
- 堪对上公吟:表达了与李司空对诗的期待,展现出诗人对文学的热情。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隐喻人生的孤独。
- 对仗:如“寺去人烟远,城连塞雪深”,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寒林”、“雪深”等意象,营造出寒冷而孤独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孤独旅途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关心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同时展现了在孤独中获得创作灵感的喜悦,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林:象征孤独与寒冷,代表人心的疏离。
- 雪深:象征沉重与寂静,反映出环境的荒凉。
- 寺庙: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已共邻房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留恋
- B. 超然
- C. 哀伤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上公”指的是谁?
- A. 朋友
- B. 李司空
- C. 诗人
-
诗中描述的旅途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 A. 舒适
- B. 孤独
- C. 热闹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描绘了送别的情景,但更侧重于对友人的牵挂与思念;而朱庆馀的《送僧往太原谒李司空》则更注重旅途的孤独与内心的思考,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相关唐诗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