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徐城季明府游重光寺题晃师壁(作同游重光寺题僧壁)》

时间: 2025-01-01 14:38:31

野寺僧房远,陶潜引客来。

鸟喧残果落,兰败几花开。

真性知无住,微言欲望回。

竹风清磬晚,归策步苍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徐城季明府游重光寺题晃师壁
作者: 刘商

野寺僧房远,陶潜引客来。
鸟喧残果落,兰败几花开。
真性知无住,微言欲望回。
竹风清磬晚,归策步苍苔。

白话文翻译

在偏远的寺庙中,僧人的房舍十分遥远,仿佛是陶渊明引领客人来到这里。
鸟儿在喧闹,果子已经残落,而兰花也凋谢,只有几朵还在开。
真正的本性是明白无常的,微妙的言语让我心中的欲望回归。
傍晚的竹林中,清风吹动着磬声,我踏着苍苔准备归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野寺:偏远的寺院。
  • 陶潜:指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隐居生活和田园诗著称。
  • :兰花,象征清雅。
  • 真性:真实的本性。
  • 无住:无固定的住处,表示无常。
  • 微言:微妙的言语。
  • 归策:归家的策略或计划。
  • 苍苔:青苔,生长在湿润阴暗的地方。

典故解析

  • 陶潜:陶渊明以其隐逸的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而著称,诗中提到陶潜引客,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商,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风格多以山水田园为主,表现出恬淡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同徐城季明府游重光寺题晃师壁》创作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融入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寺庙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欲望的超脱。首联“野寺僧房远,陶潜引客来”,引入了陶渊明这一隐士形象,突显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鸟喧残果落,兰败几花开”,通过对残果和凋谢兰花的描写,反映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给人一种淡淡的惆怅。

“真性知无住,微言欲望回”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意识到真正的本性是无常的,随之欲望的回归让人更加觉醒。最后一句“竹风清磬晚,归策步苍苔”则为整首诗画上了句号,描绘了归途的宁静与清幽,竹风轻拂,磬声缭绕,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有力,情感上深邃而悠远,充分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寺僧房远,陶潜引客来。”
    远离尘嚣的寺庙,僧人的房舍在远方,诗人联想起陶渊明引领客人来此的情景,传达出一种隐居的理想。

  • “鸟喧残果落,兰败几花开。”
    鸟鸣声中,残落的果子与凋谢的兰花形成鲜明对比,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真性知无住,微言欲望回。”
    真实的本性是明白无常的,诗人通过微妙的言语反思自己的欲望,表现出对世俗的超脱。

  • “竹风清磬晚,归策步苍苔。”
    晚风轻抚竹林,清脆的磬声响起,诗人踏着青苔归去,营造出宁静的归宿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陶潜引客”比喻隐逸生活的理想。
  • 对仗:如“鸟喧残果落,兰败几花开”,对比鲜明。
  • 拟人:竹风“清”,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佛教和自然为背景,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寺庙:象征宁静与超然。
  • :生命与自然的象征。
  • 兰花:清雅与美丽的象征。
  • 竹风磬声:宁静与和谐的象征。
  • 苍苔:岁月的痕迹与自然的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2. “陶潜引客来”中的“陶潜”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陶渊明
  3. 诗中提到的“微言”主要指什么?

    • A. 口齿伶俐
    • B. 深刻的哲理
    • C. 诗的修辞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商的《同徐城季明府游重光寺题晃师壁》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但刘商更强调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悟,而陶渊明则展现了田园的恬淡与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陶渊明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