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交杂赋》

时间: 2025-01-04 09:21:13

避俗嫌林浅,安贫觉屋宽。

地炉烧葑火,土榻藉薄团。

稚子夸藜糁,高僧辍芋残。

霜寒固难出,不怕笑蹒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避俗嫌林浅,安贫觉屋宽。
地炉烧葑火,土榻藉薄团。
稚子夸藜糁,高僧辍芋残。
霜寒固难出,不怕笑蹒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简单朴素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逃避。诗人觉得林木稀少的地方更能避开世俗的纷扰,虽然生活贫穷,但却觉得屋子宽敞舒适。地炉上燃烧着葑菜的火,土制的床上铺着薄厚的被褥。小孩用藜麦做饭,和尚则吃剩下的芋头。即使霜寒难以出门,诗人也不在乎外界的嘲笑,步履蹒跚。

注释

  • 避俗:避开世俗的喧嚣与纷扰。
  • 嫌林浅:讨厌树林稀少,暗示诗人希望有个清静的环境。
  • 安贫:安于贫穷,满足于简单的生活。
  • 觉屋宽:感到屋子虽然小却很宽敞,指内心的宁静。
  • 地炉:一种炉灶,用泥土制成,通俗易用。
  • 葑火:用葑菜(即水芹)做的火,象征朴素的生活。
  • 土榻:土制的床,简陋但温暖。
  • 稚子:幼小的孩子,象征纯真。
  • 夸藜糁:夸耀用藜麦做的饭,显示孩子的天真。
  • 高僧:指和尚,象征修行的人。
  • 辍芋残:不再吃芋头的残余,体现生活的简朴。
  • 霜寒:寒霜,象征冬季的寒冷。
  • 蹒跚:走路不稳,形容老人或身体虚弱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名游,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散文家,以情感真挚和作品数量众多著称。他的诗歌常以爱国、生活、自然为主题,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创作背景

《秋冬之交杂赋》写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国势衰弱之际,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生活的思考交织在一起。诗中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诗歌鉴赏

《秋冬之交杂赋》是一首深具哲理与情感的诗作,诗人以简朴的生活背景为切入点,传递出对世俗的回避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的开头“避俗嫌林浅”,便展示了诗人渴望远离喧嚣的心态,接着用“安贫觉屋宽”来形容他对简单生活的满足感。这种对贫穷的自我安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豁达与洒脱。 “地炉烧葑火,土榻藉薄团”描绘了他生活的场景,虽然简陋,却充满温馨、真实感。诗的后半部分通过“稚子夸藜糁”和“高僧辍芋残”,展现了生活中的纯真与朴素,孩子的天真与和尚的淡泊,使得整个场景生动而富有情趣。 最后一句“霜寒固难出,不怕笑蹒跚”,将诗人的生活态度升华至哲理层面,即便在寒冷的霜冻中也不怕别人嘲笑自己的步履蹒跚,这种从容与淡定,正是他对生活的真实写照。整首诗以简驭繁,用平淡的语言传达出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避俗嫌林浅:诗人想要避开世俗的纷扰,认为树林稀少的地方更加宁静。
  2. 安贫觉屋宽:尽管生活贫穷,却觉得内心充实,房屋显得宽敞。
  3. 地炉烧葑火:地炉上烧着简单的葑菜,象征着朴素的生活。
  4. 土榻藉薄团:土制的床上铺着薄被,显示了生活的简朴。
  5. 稚子夸藜糁:幼小的孩子以藜麦为食,体现了纯真的生活乐趣。
  6. 高僧辍芋残:和尚不再吃剩下的芋头,反映出修行者的淡泊。
  7. 霜寒固难出:寒霜来临,表明出门的困难。
  8. 不怕笑蹒跚: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表现出一种无畏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地炉烧葑火,土榻藉薄团”,对称工整。
  • 比喻:生活的简单比作葑火和土榻,隐喻心灵的宁静。
  • 拟人:通过孩子和和尚的形象,赋予生活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逃避,同时也揭示了在困境中保持内心宁静的哲理。整体基调积极向上,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避俗:象征对世俗生活的不满与逃避。
  • 安贫:体现出一种满足与内心的安宁。
  • 地炉与土榻:代表着朴素的生活环境,承载着温暖与安全感。
  • 稚子与高僧:分别象征纯真与淡泊,展现出生活的不同侧面。
  • 霜寒: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人希望避开什么? A. 自然
    B. 世俗
    C. 贫穷
    D. 孩子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土榻”是指____

  3.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贫穷生活的不满。 (对/错)

答案

  1. B
  2. 土制的床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追求自然与宁静的主题。

粗略解读

陶渊明的诗歌通过描绘田园生活,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远离,而陆游则通过秋冬之交的生活场景,表现出对简单生活的珍视与内心的豁达。他们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传递了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