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题(一作重题别遗爱草堂)
白居易
泉石尚依依,林疏僧亦稀。
何年辞水阁,今夜宿云扉。
谩献长杨赋,虚抛薜荔衣。
不能成一事,赢得白头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曾经隐居生活的怀念与无奈。泉水和石头依然存在,树林稀疏,僧人也稀少。曾几何时,我告别了水阁,今晚却在云间的门扉下宿泊。随意地献上《长杨赋》,却是虚掷了薜荔衣。最终却是一事无成,白头归去,满心的惆怅与无奈。
注释
- 泉石:泉水和石头,象征自然的宁静。
- 依依:形容依恋的样子。
- 林疏僧亦稀:树林稀少,僧人也很少,表现出环境的清幽与冷清。
- 水阁:水边的楼阁,隐喻过往的生活。
- 云扉:云层中的门,指宿处的虚幻与飘渺。
- 谩献:随意地献上。
- 薜荔衣:薜荔是一种植物,象征轻浮的装饰。
- 赢得白头归:最终却是白头时归,意指人生的无常与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著称,常常描绘社会百态和个体情感。白居易一生致力于政治和文学,曾任多种官职,但对世事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贯穿于他的创作中。
创作背景
《重题》创作于白居易晚年,他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种种波折,愈加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孤独。这首诗反映了他对过往隐居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失落感。
诗歌鉴赏
这首《重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白居易对隐居生活的追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歌开篇以“泉石尚依依”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恬淡的自然环境,然而,接下来的“林疏僧亦稀”则暗示了环境的冷清与孤独,形成鲜明对比。紧接着,诗人回忆起自己曾辞别水阁的情景,而今却在云间的门扉下宿宿,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失落。
“谩献长杨赋,虚抛薜荔衣”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自己创作的反思与自嘲,似乎在表达对往日辉煌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力感。最后“不能成一事,赢得白头归”则是全诗的总结,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尽管经历了许多,却仍未能实现内心深处的愿望,最终只能以白头归去收场,充满了无奈与哀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白居易一贯的风格与深邃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泉石尚依依:泉水和石头依然存留,表现自然的恒久与宁静。
- 林疏僧亦稀:树林稀疏,寺庙的僧人也少,反映环境的清冷。
- 何年辞水阁:回忆起自己曾经离开水边阁楼的时光,表达怀旧之情。
- 今夜宿云扉:今夜却在虚幻的云间门扉下宿泊,突显现实的孤寂。
- 谩献长杨赋:随意地写下《长杨赋》,表现出对创作的无力感。
- 虚抛薜荔衣:轻浮地抛弃了装饰,象征对过往成就的轻视。
- 不能成一事:感叹自己一事无成,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 赢得白头归:最终只能白头回去,体现人生的无常与惆怅。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自然环境与孤寂生活的对比,突显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 意象:泉石、林疏、云扉等意象富有象征意义,传达孤独感。
- 自嘲:通过“谩献”与“虚抛”,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创作的反思与自嘲。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无奈,表现了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石:象征自然的恒久与宁静,反映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水阁:隐喻诗人过往的隐逸生活,承载着记忆与情感。
- 云扉:象征虚幻与不真实,表现诗人对现状的失落感。
- 薜荔衣:象征轻浮的装饰,反映对过往成就的轻视和对现实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泉石”象征什么? a) 自然的宁静
b) 喧嚣的城市
c) 复杂的人际关系
答案:a -
“林疏僧亦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热闹与繁华
b) 孤独与清冷
c) 喜悦与兴奋
答案:b -
全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青春的怀念
b) 对人生的无常与理想的追寻
c)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与《重题》同样展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但更侧重于离别的情感。
李白《静夜思》
同样表现出对过往的思念与人生的思考,但风格更为豪放与奔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