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下》
时间: 2025-01-04 09:34: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昨日诏下去罪人,
今日诏下得贤臣。
进退者谁非我事,
世间宠辱常纷纷。
我心与世两相忘,
时事虽闻如不闻。
但喜今年饱饭吃,
洛阳禾稼如秋云。
更倾一尊歌一曲,
不独忘世兼忘身。
白话文翻译
昨天的圣旨是要处决罪犯,
今天的圣旨又是任用贤良之士。
进退之间,谁能说这与我无关呢,
世间的荣辱总是纷繁复杂。
我心已与世事两相忘,
即便时事再怎么耳闻,也犹如未闻。
但我只愿欢喜于今年的丰收,
洛阳的禾稼如同秋天的云彩般美好。
再倾一杯酒,唱一曲歌,
不仅忘却了世间的烦恼,甚至连自己也忘怀。
注释
- 诏: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 罪人:指被判刑的人。
- 贤臣:有才德的人,指被任用的官员。
- 进退者:这里指升迁与降职的事情。
- 宠辱:指受宠和受辱。
- 洛阳:古代中国的一座城市,著名的农业区。
- 禾稼:指稻谷等农作物。
- 秋云:比喻丰收的季节,形容丰硕的景象。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宠辱常纷纷”反映了古代官场的复杂与无常,类似于《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此诗句也可见于《庄子》中对世事无常的讨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白居易任职洛阳期间,正值政治动荡,官场纷争频繁。诗人在此背景下,借用个人生活的安稳与丰收,表达对世事的淡泊与无奈。
诗歌鉴赏
《诏下》是白居易在官场经历中所写的一首抒怀诗,展现了他对于政治变迁的冷漠与超脱。诗的开头通过对“罪人”与“贤臣”的对比,揭示出官场如戏的无常。而“进退者谁非我事”,则表达了他对个人前途的思考与无奈,尽管自己身处其中,却感到无能为力。
诗中“我心与世两相忘”一句,显示了白居易选择超然物外的态度。他宁愿享受当下的丰收与安宁,而不愿被复杂的政治事务所困扰。这种对世事的淡泊,恰恰是他面对动荡的一种自我保护和心理调适。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宁静与淡然,最后通过“倾一尊歌一曲”更是强调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事的淡忘。这种生活哲学在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中也时常可见,反映了他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昨日诏下去罪人:描绘了昨日的严酷决策,与今天的宽松任用形成鲜明对比。
- 今日诏下得贤臣:今日的任命与昨日的处决形成对比,展现政治的变化无常。
- 进退者谁非我事:自问自答,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关心。
- 世间宠辱常纷纷:指出世事复杂多变,荣辱难以捉摸。
- 我心与世两相忘:表达了对世事的超然态度,选择淡泊明志。
- 时事虽闻如不闻:即便听到世事,也如同没有听见,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动于衷。
- 但喜今年饱饭吃:强调对生活的满足与感激。
- 洛阳禾稼如秋云:通过比喻,描绘丰收的美好景象。
- 更倾一尊歌一曲:希望通过歌唱来忘却烦恼。
- 不独忘世兼忘身:不仅忘却世间的忧愁,连自己也能暂时忘记。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禾稼如秋云”比喻丰收美好,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句子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的主题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在复杂的世事中选择自我放逐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罪人与贤臣:象征政治斗争与个人命运的变迁。
- 秋云:象征丰收与安宁,代表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酒与歌:象征对生活的享受与对世事的逃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在《诏下》中提到的“罪人”与“贤臣”分别指什么?
- A. 被处决的人与被任用的人
- B. 贫穷与富有的人
- C. 有才与无才的人
-
“我心与世两相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世事的关注
- B. 对世事的淡泊
- C. 对世事的愤怒
-
诗中的“洛阳禾稼如秋云”意指?
- A. 丰收的美好
- B. 秋天的景色
- C. 农田的荒芜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诏下》相比,杜甫在《春望》中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忧虑,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选》
- 《白居易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