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

时间: 2025-01-04 10:53:22

三篱盖驰道,风烈一无取。

时见牧牛童,嗔牛吃禾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朝
曹松 〔唐代〕
三篱盖驰道,风烈一无取。
时见牧牛童,嗔牛吃禾黍。

白话文翻译

在三篱的遮蔽下,驰道上风声烈烈,什么都无法得到。
偶尔看到牧牛的童子,正在生气地看着牛儿吃禾黍。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篱:指三道篱笆,象征着田园的景象。
  • 驰道:指马车行驶的道路,这里可以理解为农村的道路。
  • 风烈:风势猛烈,给人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
  • 禾黍:指稻谷和黍米,是重要的农作物。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牧牛童”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单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松,唐代诗人,生活在南朝时期,诗风恬淡,常以田园景色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描绘田园生活,表达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南朝》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开篇的“三篱盖驰道”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的乡村景象,三道篱笆的存在不仅保护了田地,也给人一种安宁的感觉。然而接下来的“风烈一无取”则突显了外界的动荡与无情,风的猛烈似乎在暗示着生活中的艰辛与困扰。

诗中“时见牧牛童,嗔牛吃禾黍”的描写,将视角转向一个牧牛的小童,他因牛儿吃了禾黍而表现出的嗔怒,生动地体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与质朴。牛儿的行为不仅是对田地的破坏,也象征着生活中的无奈与烦恼。尽管外界环境严酷,但这位小童却通过简单的生活琐事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亲近与依赖。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外界的风烈与内心的宁静,反映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感悟。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家园的眷恋,也有对生活困境的深刻理解,是一首具有深厚情感的田园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篱盖驰道:描述了乡村的宁静景象,篱笆遮挡了道路,形成一种温馨的氛围。
  • 风烈一无取:外面的风势猛烈,暗示着现实生活的艰难与无奈。
  • 时见牧牛童:转折,描绘了田园中牧牛童的形象,展现了生活的简单与纯真。
  • 嗔牛吃禾黍:小童因牛儿吃禾黍而生气,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以及生活中的小烦恼。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风烈一无取”与“时见牧牛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拟人:牛的行为被赋予了情感,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简单生活的珍视,同时也折射出生活中的烦恼与无奈,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篱:象征宁静的乡村生活,隐喻保护与安宁。
  • 风烈:象征外界的动荡与生活的艰辛。
  • 牧牛童:象征天真无邪的乡村儿童,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禾黍:代表丰收与生活的希望,同时也暗示着生活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牧牛童”主要表现了什么?
    A. 乡村的宁静
    B. 生活的烦恼
    C. 自然的美好
    D. 田园的贫困

  2. “风烈一无取”中的“风烈”是指什么?
    A. 生活的乐趣
    B. 外界的压力
    C. 内心的平静
    D. 自然的和谐

  3. 诗中“禾黍”象征着什么?
    A. 生活的丰收
    B. 生活的贫瘠
    C. 自然的灾害
    D. 田园的宁静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曹松的《南朝》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前者更加强调对自然的归属感,后者则展现了生活中的矛盾与烦恼。
  • 李白的《静夜思》与曹松的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李白更多地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而曹松则侧重于生活的细微观察和对自然的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