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书山家·其二》

时间: 2025-01-04 10:52:28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香塘黑蒲森森,
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
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
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
笑指西坡瓜豆熟。

白话文翻译:

水塘的芳香伴着黑色的蒲草,
鸳鸯和鸂鶒就像家禽一样自在。
前面村庄后面垄上桑树和柘树郁郁葱葱,
东边邻居西边房舍互不干扰。
蚕娘在清澈的溪水边洗茧,
牧童在水边吹笛子,和衣洗澡。
山翁一再邀请我留下过夜,
笑着指向西坡那边的瓜豆已成熟。

注释:

  1. 水香:水塘的香气。
  2. 蒲森森:蒲草茂盛。
  3. 鸳鸯:一种水鸟,象征夫妻或伴侣。
  4. 鸂鶒:另一种水鸟,常与鸳鸯一同出现。
  5. 桑柘:桑树和柘树,农村常见的树木。
  6. 蚕娘:养蚕的妇女。
  7. 溪渌:清澈的溪水。
  8. 牧童:放牛或放羊的孩子。
  9. 瓜豆熟:指西坡的瓜豆已经成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贯休(公元830-912),字景休,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擅长写诗和文辞,作品多描绘田园风光,表现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天,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场景,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诗歌鉴赏:

贯休的《春晚书山家·其二》是一首描绘乡村宁静生活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乡村的自然风光。前两句“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描绘了水塘边的植物与鸟类,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接下来的“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展现了村庄的宁静与和谐,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让人感到温暖。诗中“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则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恬淡与简单,蚕娘和牧童的形象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令人向往。

最后两句“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以山翁的热情好客结束,诗人不仅受到邀请,还与山翁分享丰收的喜悦。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贯休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个理想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水香塘黑蒲森森:描绘水塘的芳香和茂盛的蒲草,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气息。
    • 鸳鸯鸂鶒如家禽:寓意着自然界的和谐美好,鸳鸯象征着爱情和家庭。
    • 前村后垄桑柘深:展现了乡村的丰富植被,给人以安全和舒适的感觉。
    • 东邻西舍无相侵:反映了邻里之间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 蚕娘洗茧前溪渌:描绘了一幅劳动的画面,表现了农民的辛勤。
    • 牧童吹笛和衣浴:展现了年轻人的无忧无虑,充满生活的乐趣。
    • 山翁留我宿又宿:表现了乡村人情的温暖。
    • 笑指西坡瓜豆熟:用瓜豆的丰收象征着生活的富足和幸福。
  2.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前村后垄”、“东邻西舍”,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鸳鸯和鸂鶒比作家禽,赋予了它们人性化的特征,增添了亲切感。
  3.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1. 水塘:象征着生命和滋养,代表着自然的美好。
  2. 鸳鸯与鸂鶒:象征家庭和爱情,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桑柘:代表着农村的富饶与生机。
  4. 蚕娘与牧童:象征着勤劳与青春,表现了乡村的生活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鸟类是哪几种?

    • A. 麻雀和燕子
    • B. 鸳鸯和鸂鶒
    • C. 孔雀和鹦鹉
  2. 诗中提到的“山翁”是指谁?

    • A. 乡村的老人
    • B. 诗人的朋友
    • C. 牧童的父亲
  3. “东邻西舍无相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竞争
    • B. 和谐
    • C. 冲突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贯休与王维的田园诗在描绘自然景色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贯休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自然的孤寂与禅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