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 萍次淮海韵》
时间: 2025-01-04 12:02: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秋岁 萍次淮海韵
绿杨阴外,忽把春衫退。
花未绽,已先碎。
黏须蜂咂蕊,裹足莺穿带。
轻入水,随波偎暖鸳鸯对。
双鲤频相会,避雨荷擎盖。
秋渐老,家何在。
大江悲日夜,东去谁能改。
春梦远,那堪流入茫茫海。
白话文翻译:
在绿杨树的阴影之外,忽然脱去春天的衣衫。
花儿还未绽放,已然凋零。
蜜蜂用黏腺啃食着花蕊,黄莺在花间徘徊。
轻轻地走入水中,随波逐流,依偎在温暖的鸳鸯对旁。
双鲤鱼频频相会,躲避雨水,荷叶撑起雨伞。
秋天渐渐老去,家在哪里呢?
大江在夜晚悲伤流淌,朝东而去,谁能改变这一切?
春天的梦遥远,怎能忍受流入茫茫大海?
注释:
- 绿杨:指绿意盎然的杨树。
- 春衫:春天的衣衫,象征着春季的温暖和生机。
- 黏须:蜜蜂用来采集花蜜的黏性物质。
- 裹足:形容黄莺在花间轻盈的穿行。
- 鸳鸯:常象征着爱情和温暖的伴侣。
- 双鲤:指鲤鱼,一般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和吉祥的事物。
- 悲日夜:形容日夜流逝的伤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程滨,出生于20世纪,是当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多以抒情为主,关注社会变迁与人文关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秋交替之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流逝的惋惜和对未来的思索,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歌鉴赏:
《千秋岁 萍次淮海韵》是一首充满生机与哀愁的诗作。诗人以绿杨、春衫、蜜蜂、黄莺等生动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但随即又引入秋的渐老,表现出一种生命的无常和流逝的悲哀。诗中“花未绽,已先碎”的意象,传递出一种对生命脆弱的感慨,暗示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大江悲日夜”的意象,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阔,也传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迷惘。大江东去,象征着时间与生命的流逝,而“家何在”则引发了对归属感的思考,突显了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无助。
全诗结构紧凑,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爱情的深刻反思,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绿杨阴外,忽把春衫退。”:在绿杨树荫外,春天的衣衫突然褪去,暗示着春天的消逝。
- “花未绽,已先碎。”:花还未开放就已凋零,象征着青春和美好的短暂。
- “黏须蜂咂蕊,裹足莺穿带。”:蜜蜂在花蕊上忙碌,黄莺在花间轻巧行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
- “轻入水,随波偎暖鸳鸯对。”:轻轻走入水中,随波逐流,呈现出和谐美好的自然景象。
- “双鲤频相会,避雨荷擎盖。”:双鲤鱼在雨中相会,荷叶撑起雨伞,象征着爱情的温暖。
- “秋渐老,家何在。”:秋天渐渐老去,家在哪里?引发对归属的思考。
- “大江悲日夜,东去谁能改。”:大江日夜流淌,象征着时光的无情,感慨人生的无奈。
- “春梦远,那堪流入茫茫海。”:春天的梦已经遥远,无法忍受流入浩瀚的大海,表达对失去的无奈与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衣衫比作春意,表现了季节的变化。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如“大江悲日夜”。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秋交替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归属感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深刻而又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 绿杨:象征生命、春天的生机。
- 春衫:代表温暖与美好,暗示着青春的短暂。
- 蜜蜂与黄莺:生命的活力与爱情的甜蜜。
- 双鲤与荷叶:象征爱情的美好与保护。
- 大江: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绿杨阴外”表示什么?
- A. 绿树成荫
- B. 行人稀少
- C. 春天的温暖
- D. 花开花落
答案:A
-
“花未绽,已先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生命短暂的惋惜
- C. 对爱情的渴望
- D. 对秋天的感慨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大江”象征着什么?
- A. 家庭
- B. 时间的流逝
- C. 自然的壮丽
- D. 青春的美好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为直接与简单。
- 《春江花月夜》:则在风景描写上更加细腻,情感表达上更为悠长。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欣赏》
- 相关古诗词网站及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