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

时间: 2025-01-04 12:02:20

休嗟磨折。

看取罗巾血。

殷勤且话经年别。

庭花番怅望,檐雨同呜咽。

明半灭。

灯光夜夜多如月。

无复伤离缺。

共保冰霜洁。

不断梦,从今歇。

收回书上絮,解尽眉头结。

犹未绝。

金徽泛处应能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秋岁
作者: 李之仪 〔宋代〕

休嗟磨折。看取罗巾血。
殷勤且话经年别。庭花番怅望,檐雨同呜咽。
明半灭。灯光夜夜多如月。
无复伤离缺。共保冰霜洁。
不断梦,从今歇。收回书上絮,解尽眉头结。
犹未绝。金徽泛处应能雪。

白话文翻译:

不必再为离别而叹息,看那罗巾上渗出的血色。
殷勤地聊起往年的分离,庭前花朵凋零,檐下雨声如同啜泣。
明亮的灯光渐渐暗淡,夜夜如同明月般的灯光多得数不胜数。
再也没有离别的伤感,愿我们共同保持这份冰清玉洁。
不断的梦,从今开始休息,收回书信上的絮语,解开心头的烦结。
虽然梦未曾断绝,金徽的光辉映照之处,应该能如雪般洁白。

注释:

字词注释:

  • 罗巾:一种轻薄的织物,常用作头巾或披肩。
  • 殷勤:热情、周到。
  • 番怅望:再一次感到怅惘、失落。
  • 檐雨:屋檐下的雨声。
  • 金徽:金色的徽章或饰物,象征荣耀和美好。

典故解析:

  •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分离和思念的描绘,反映了古代士人对离愁别绪的普遍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南宋诗人,以词作著称,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思乡和离别的情感。其作品多集中于抒情和描绘自然景色,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千秋岁》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许多士人因战乱离乡,思念故乡和亲友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诗歌鉴赏:

《千秋岁》是一首充满离愁的词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往年分离的深切怀念。开篇即以“休嗟磨折”引入,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和叹息,紧接着“看取罗巾血”则通过形象的比喻,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情感。庭前的花朵与檐下的雨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与人心的孤寂。

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逐渐从对过去的回忆中走出,提到“灯光夜夜多如月”,暗示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生活的坚持。最后几句表现了诗人对爱情和情感的坚守,虽然梦未绝,但愿将烦恼解开,保持心灵的洁净。

整首词通过意象的变化,展现了由悲伤到释然的情感历程,既有对过去的眷恋,又有对未来的期许,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休嗟磨折:不必再叹息磨难的离别。
  2. 看取罗巾血:看那罗巾上的血色,暗示着痛苦的往事。
  3. 殷勤且话经年别:热情地聊起多年离别的经历。
  4. 庭花番怅望,檐雨同呜咽:庭前花朵凋零,屋檐下雨声如同哭泣,表现了哀愁。
  5. 明半灭。灯光夜夜多如月:灯光渐暗,夜晚的灯光如同明月般闪烁。
  6. 无复伤离缺。共保冰霜洁:不再有伤感的离别,共同保持这份纯洁。
  7. 不断梦,从今歇:不断的梦境,从今开始休息。
  8. 收回书上絮,解尽眉头结:收回信中的絮语,解开心中的烦恼。
  9. 犹未绝。金徽泛处应能雪:梦境虽未断绝,金徽的光辉应能如雪般纯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罗巾血”比喻痛苦的回忆。
  • 拟人:檐雨如同呜咽,赋予雨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修辞,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以离愁为主题,表达了对过去的思念与对未来的希望,反映了诗人细腻而深刻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罗巾:象征着美好和温柔的回忆。
  • 庭花:象征着逝去的美好时光。
  • 檐雨:象征着忧伤与哀愁。
  • 灯光:象征着希望与未来的光明。
  • 金徽:象征着荣耀与美好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罗巾”在诗中指代什么?
    A. 头巾
    B. 书信
    C. 花瓣

  2. 诗中“庭花番怅望”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失落
    C. 希望

  3. “灯光夜夜多如月”意味着什么?
    A. 灯光逐渐明亮
    B. 夜晚灯光如同明月般明亮
    C. 灯光消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之仪的《千秋岁》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涉及离愁和思念的主题,但李之仪侧重于对过往的感慨,而李清照则更着重于内心的细腻情感,表现出女性的柔情与细腻。两者在风格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李之仪诗词集》
  • 《古代文学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