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泽上人房
王慎中 〔明代〕
投宿依山刹,禅扉隐隐开。
清斋宜鸟语,坐定见僧回。
竹动名香散,钟鸣清梵来。
因嗟在人世,扰扰逐浮埃。
白话文翻译:
我在山边的寺庙投宿,禅房的门隐隐打开。
清静的斋饭最适合鸟儿的鸣叫,我坐下后见到僧人走来。
竹子摇动,香气四散,钟声清脆,梵乐悠扬而来。
我不禁感叹:在这个人世间,纷扰而浮躁的尘埃不断追逐着我们。
注释:
- 投宿:在这里指的是在寺庙暂时居住或过夜。
- 依山刹:依山而建的寺庙。
- 禅扉:指禅房的门。
- 清斋:清净的斋饭。
- 见僧回:见到僧人走来(回头)。
- 竹动名香散:竹子摇动,香气四散。
- 钟鸣清梵来:钟声清脆,梵乐随之而来。
- 因嗟:因而感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慎中(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擅长诗歌创作,尤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次山中宿寺的经历,诗人通过描绘宁静的寺庙环境,反映出对尘世纷扰的感慨。明代是一个社会动荡、士人多有隐逸情怀的时代,王慎中的这首诗正体现了这样的背景。
诗歌鉴赏:
《宿泽上人房》是一首描绘禅意生活的诗。诗人在山中寺庙投宿,借此机会观察和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诗的开头“投宿依山刹,禅扉隐隐开”,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幽静的环境,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清幽的禅意氛围。接下来,诗人通过“清斋宜鸟语,坐定见僧回”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鸟语花香与僧人温和的身影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后两句“竹动名香散,钟鸣清梵来”则通过具体的声音和气息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幽静而清新的意境,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安详。而最后一句“因嗟在人世,扰扰逐浮埃”,则是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隐含着对人生浮华与短暂的深思。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出一种对禅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繁华尘世的思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投宿依山刹”:诗人选择在山边的寺庙过夜,给人一种归隐的感觉。
- “禅扉隐隐开”:禅房的门微微敞开,象征着一种开放与欢迎,暗示主人公的心灵在此刻的放松。
- “清斋宜鸟语”:清净的斋饭与鸟儿的鸣叫形成和谐的画面,体现了自然的和谐。
- “坐定见僧回”:坐下来后,看到僧人走来,增添了人文气息。
- “竹动名香散”:竹子轻轻摇动,香气四散,描绘出一种生动的自然场景。
- “钟鸣清梵来”:钟声和梵乐的到来,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
- “因嗟在人世”:因而感叹于现实的纷扰。
- “扰扰逐浮埃”:浮尘的困扰,体现了对世俗烦恼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如“投宿依山刹”与“禅扉隐隐开”形成了对称。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了内心的情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的向往与对纷扰尘世的无奈,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对话,反映出一种禅意生活的理想。
意象分析:
- 山刹:象征着宁静和隐逸的生活。
- 鸟语:代表自然的和谐与生机。
- 僧人:象征着智慧与内心的平和。
- 竹、钟声:竹子和钟声都代表了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清斋”指的是什么? A. 清净的斋饭
B. 清澈的水
C. 清新的空气 -
诗人感叹“扰扰逐浮埃”是指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人世纷扰的无奈
C. 对僧人的尊敬 -
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竹与鸟
B. 风与雨
C. 日与月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题临安邸》林升
诗词对比:
与王慎中的《宿泽上人房》相比,李白的《静夜思》同样在描绘静谧的夜晚,但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王慎中的诗则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与内心的宁静。两者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慎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