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时间: 2025-01-17 09:13:04意思解释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作者: 谢朓 〔南北朝〕
原文展示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白话文翻译
在灞水之畔远望长安,河阳之地俯瞰京县。
白天的阳光照耀着高楼,层层叠叠皆可见。
余晖散落如绮丽的丝绸,清澈的江水静如绢练。
喧闹的鸟儿掩映着春洲,百花齐放满是芳甸。
我已离去却仍留恋,欢宴已罢心中怀念。
美好的时光无从追忆,泪水如霰雪般滑落。
有情人知我思乡,谁能始终不变情怀?
注释
- 灞涘:指灞河岸边。
- 长安:古都名,今西安。
- 河阳:指河阳地区,今河南境内。
- 飞甍:高楼的意思。
- 余霞:傍晚的余晖。
- 澄江:清澈的江水。
- 练:丝绢,形容江水平静如绢。
- 春洲:春天的洲滩。
- 杂英:指各种花卉。
- 淫:此处指欢宴、聚会。
- 佳期:美好的时光或约会。
- 鬒不变:鬒(zǎn)指纠结、变化,意为情感不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朓,字希仁,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擅长五言诗,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生,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谢朓游览三山时,感受到远方长安的思念与乡愁,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士人的漂泊与忧思,社会动荡导致他们对故乡的眷恋愈发浓烈。
诗歌鉴赏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山顶俯瞰京邑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开篇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引入,展示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远眺故乡的情景,紧接着用“白日丽飞甍”描绘了阳光下的城市轮廓,给人一种生动的视觉感受。
余下的诗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递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余晖、静江、喧鸟、繁花,构成了一幅春日美景,然而在这美景之下,诗人却感受到离别的孤寂和对过去欢乐时光的怀念。最后一句“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上交织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与深刻的情感体验,显示出谢朓作为一位诗人的敏感与细腻,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乡愁的深切表达,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传世佳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诗人站在灞河边,远远望向长安,心中充满故乡的情感。
-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阳光照耀下的高楼大厦层次分明,生动地描绘出城市的轮廓。
-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余辉如绮丽的丝绸,江水宁静如绢,展现出宁静的自然之美。
-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鸟儿在春洲上鸣叫,百花盛开,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离去后仍留恋欢聚的时光,表现出诗人对过去欢乐的怀念。
-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美好的时光无从追忆,泪水如霰雪般流下,感受到失去的惆怅。
-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有情之人知道我思乡,谁能一直保持不变的情感呢?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余霞散成绮”)、拟人(如“喧鸟覆春洲”)、对仗(如“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展现出诗人的艺术才华和情感的细腻。
-
主题思想: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孤独与感伤。
意象分析
- 灞河:象征着离别与思乡。
- 长安:故乡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心中的牵挂。
- 白日、余霞: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江水、春洲:代表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反衬出诗人的内心孤独。
- 泪水:象征着思乡的情感,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灞涘”的意思是? A) 河边
B) 山顶
C) 湖面 -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A) 喜悦
B) 思念
C) 忘却 -
“余霞散成绮”中“绮”的意思是? A) 颜色
B) 丝绸
C) 光辉
答案
- A) 河边
- B) 思念
- B) 丝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更侧重于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遭遇。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也有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为细腻,与谢朓的诗在意象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谢朓诗集》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