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怅望·昧旦多纷喧》
时间: 2024-12-29 17:35: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昧旦多纷喧,日晏未遑舍。
落日余清阴,高枕东窗下。
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
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
已伤归暮客,复思离居者。
情嗜幸非多,案牍偏为寡。
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阳社。
白话文翻译
清晨时分,喧嚣纷扰,太阳已落,尚未有时间离去。
夕阳余晖洒下,静静地躺在东窗下。
寒冷的槐树渐渐像束缚一般,秋天的菊花也该盛开了。
请问这是何时呢?凉风吹来,仿佛怀念着北方的马。
已然伤感于归来的客人,心中又思念离去的故人。
情感的寄托并不丰厚,书信往来却显得稀少。
既然缺乏琅邪的政治事务,便在洛阳的社中稍作歇息。
注释
- 昧旦:指黎明时分,天刚亮的时候。
- 纷喧:纷乱喧闹,形容早晨的喧嚣。
- 日晏:太阳落下,日暮时分。
- 清阴:余晖映照下的阴影。
- 高枕:指高高枕卧,形容安静舒适的状态。
- 寒槐:寒冷时节的槐树。
- 秋菊:秋天盛开的菊花,象征着坚韧与生命力。
- 凉风怀朔马:凉风中怀念北方的马,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 案牍:指文书、信件。
- 琅邪:古地名,常用来指代政务或名士。
- 洛阳社:洛阳的社,社是古代祭神的地方,寓意休息与聚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朓(约384-409年),字希声,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于东晋,卒于南朝宋。他的诗风清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多有离散之感。谢朓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政治事务的无奈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叹。
诗歌鉴赏
《落日怅望·昧旦多纷喧》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清晨和黄昏的描写,展现出时光流转中的无奈与思索。开篇的“昧旦多纷喧”描绘了清晨的喧闹,紧接着“日晏未遑舍”则转入对日落时分的感慨,形成了晨昏交替的意象。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色的变化,更隐喻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
诗中“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往昔的追忆。此处的“凉风”不仅是自然的感受,更是情感的寄托,象征着对北方的怀念。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又提到“已伤归暮客,复思离居者”,流露出对离别与孤独的感伤。最终,诗人感叹“情嗜幸非多,案牍偏为寡”,显示出对生活的失落与无奈,尤其是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的无力感。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推进,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体现了谢朓细腻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昧旦多纷喧:描写清晨的热闹,暗示社会的纷扰。
- 日晏未遑舍:日落时分,表达对生活节奏的无奈。
- 落日余清阴:落日后的余晖,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高枕东窗下: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状态。
- 寒槐渐如束:寒冷的槐树,象征着孤寂。
- 秋菊行当把:秋菊盛开,象征坚韧的生命力。
- 借问此何时:发出对时间的疑问,体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 凉风怀朔马:怀念北方的马,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已伤归暮客:表达对归来的客人的伤感。
- 复思离居者:再一次思念远方的朋友。
- 情嗜幸非多:情感的寄托不多,表明孤独感。
- 案牍偏为寡:书信往来少,体现生活的乏味。
- 既乏琅邪政:政治上的无所作为,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
- 方憩洛阳社:在社中休息,暗示对生活的消极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许多句子采用了对仗的形式,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如“寒槐渐如束”,用槐树比喻孤寂的心境。
- 拟人:凉风似乎能怀念北方的马,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生活困境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晨曦:象征希望,代表新的开始。
- 落日:象征结束,代表失落与怀念。
- 寒槐:象征孤独,反映内心的寂寞。
- 秋菊:象征坚韧,表现生命的韧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昧旦”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黄昏
- B. 清晨
- C. 正午
- D. 夜晚
-
“凉风怀朔马”中“朔马”指的是什么?
- A. 南方的马
- B. 北方的马
- C. 田野中的马
- D. 赛马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 A. 兴奋
- B. 感伤
- C. 开心
- D. 激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夜泊牛斗星》——李白
- 《秋夕》——杜牧
诗词对比:
- 谢朓《落日怅望》与杜甫《登高》:两首诗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孤独,但谢朓偏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大背景下的苦闷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谢朓与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