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废陵有斧柏盗,清野无浇松人。
百年幸生佛国,一点不吹战尘。
白话文翻译:
在废弃的陵墓旁,斧头劈下的柏树无人看守;
在清幽的野外,浇灌松树的人也不见踪影。
幸而在百年里我能生在佛国,
但世间的战尘却一点也没有被驱散。
注释:
- 废陵:指的是荒废的皇帝或高官的墓地。
- 斧柏:用斧头砍伐的柏树,象征着破坏。
- 清野:指清静的野外,意指无人打扰的自然环境。
- 浇松:浇灌松树的人,这里暗指照料自然的人。
- 佛国:指的是理想的、和平的世界。
- 战尘:战乱所带来的尘埃,象征着战争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仲明,号天池,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生于北宋末年,晚年经历了南宋建立后的动荡。刘克庄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达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溪庵放言十首》是刘克庄在隐居时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他对社会动荡和人生命运的感慨。此诗作于战乱频仍的时代,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历史沧桑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深刻思考。开篇便描绘了一个被破坏的景象,废陵与斧柏的对比,突出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与毁灭。而“清野无浇松人”的描写,则反映出一种孤独与荒凉,似乎在暗示着人们不再关心自然,缺乏对美好生活的呵护。在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尽管自己生在佛国,心中对战争的忧虑却并未消散。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现实的残酷,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含义,传达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对未来的期盼。诗中流露出的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带来苦难的深切反思,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废陵有斧柏盗:描写荒废的陵墓旁,柏树被砍伐,暗示历史的破碎与人类的贪婪。
- 清野无浇松人:清静的野外无人照顾松树,反映出人与自然的疏离。
- 百年幸生佛国: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珍惜与感激。
- 一点不吹战尘:虽然身处佛国,但无法逃避战乱的影响,反映出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废陵”与“清野”的对比,突出人类行为对自然的影响。
- 象征:斧柏、松树象征着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佛国象征着理想的和谐生活。
- 反讽:尽管提到佛国的平和,实际上却是对战尘的无奈叹息。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类社会的反思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人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描绘,揭示了人类在追求物质利益过程中所造成的破坏,呼唤人们珍惜自然、维护和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废陵: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人类的遗忘。
- 斧柏:代表着破坏与贪婪。
- 清野:象征着自然的纯净与和谐。
- 佛国:理想化的生活状态,象征着和平与宁静。
- 战尘:象征着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创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废陵有斧柏盗”中的“斧柏”指的是什么? A. 砍伐的树木
B. 一种动物
C. 一种食物 -
诗中提到的“佛国”象征着什么? A. 和平与宁静
B. 战争与痛苦
C. 忧愁与孤独 -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A. 忽视
B. 爱护
C. 破坏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逃避。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之美与人的和谐共处。
诗词对比:
对比刘克庄的《溪庵放言十首》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类社会现状的反思,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历史的批判与个人的无奈,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享受。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汇集了宋代诗人的作品,便于了解时代背景与诗风。
- 《古诗文赏析》:分析了多首古诗的艺术特点,适合深入学习古诗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