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年华表插高空,
归日呼声彻九重。
城郭人民俨如昨,不应忘却白云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千年华表矗立在高空,夕阳西下时的呼唤声穿透九重天际。城里的人民依旧和往日一样,不应该忘记那座白云峰。
注释
字词注释
- 华表:古代的一种标志性建筑,通常用于迎接贵客或作为地标。
- 归日:指夕阳西下,太阳归西的景象。
- 九重:指高远的天,常用于形容极高的地方。
- 城郭:指城池和周围的防御工事,泛指城市。
- 俨如昨:形容人们的状态与往日一样,似乎没有变化。
- 白云峰:可能指某个著名的山峰,象征着美丽和高远。
典故解析
- 华表与白云峰:华表在古代象征着荣耀与尊贵,而白云峰则可能代表着高尚的志向和人们心中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邦佐,宋代诗人,以其深入的社会观察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而著称。他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景色以及人文情怀,文字精炼,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一个历史悠久的时期,作者在此时感受到对故土和人们的深厚情感,旨在唤起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华表与白云峰的意象,展现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故土的眷恋。开篇以“千年华表插高空”引入,表明了时间的久远和华表的巍峨。这样的意象不仅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也隐含着对过去的缅怀。接着“归日呼声彻九重”,夕阳的归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呼声穿透九重天际,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历史的反思。
“城郭人民俨如昨”一句,强调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历史的延续,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未曾改变。而最后一句“不应忘却白云峰”则是对故土的呼唤,提醒人们珍惜和铭记自己的文化根源。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一种忧郁的美,同时也蕴含着希望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年华表插高空:华表矗立在高空,象征着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传承。
- 归日呼声彻九重:夕阳的归去与呼唤,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对未来的思考。
- 城郭人民俨如昨: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往日无异,暗示历史的循环与不变。
- 不应忘却白云峰:呼唤人们铭记故土和文化,表达对家乡的眷恋。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华表”与“归日”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华表与白云峰形成鲜明对比,传达了历史与人文的内涵。
- 拟人:夕阳的呼声仿佛在诉说时间的故事,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历史与故土的深情回望,表达了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期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表:象征荣耀、历史的象征。
- 归日: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
- 城郭:人类社会的聚集与生活的延续。
- 白云峰:象征美好与人们的期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千年华表”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钟楼
b) 一种古代标志性建筑
c) 一座山 -
诗中提到的“归日”象征什么? a) 新的开始
b) 时间的流逝
c) 自然景观 -
诗人希望人们铭记的是什么? a) 自然风光
b) 文化和历史
c) 个人成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比较杜甫的《登高》和姜邦佐的《贺兄得节寄诗二首》,两首诗都展现了对时光与历史的感慨,但杜甫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忧愁与家国的忧虑,而姜邦佐则更侧重于对故土和文化的呼唤与铭记。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楚辞》相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