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𤀌川庄登高高明》
时间: 2025-01-01 12:46: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川庄登高高明
作者: 区益 〔明代〕
衡门秋飒绝嚣尘,
三径潇潇旧隐沦。
老去菊萸犹自媚,
节临兄弟转相亲。
插花欲满参军帽,
洒酒惭非处士巾。
莫问明年谁更健,
陶然一醉卧松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九月重阳节登高的情景。秋风萧瑟,门前的喧嚣早已消散,三条小径上落叶纷飞,昔日的隐居时光浮现眼前。虽然年事已高,但菊花和茱萸仍然绽放着迷人的风采,节日的到来使得兄弟之间更加亲密。插花的意图是为了装点军人的帽子,洒酒时却觉得自己不如那些隐士洒脱。最后,作者不禁感叹,明年谁又能更健康呢?不如陶然自醉,躺卧在松竹之间,享受这一刻的宁静与悠闲。
注释
字词注释
- 衡门:指高墙大门,象征着隐居的地方。
- 潇潇:形容秋风和落叶的声音。
- 菊萸:菊花和茱萸,重阳节的象征植物。
- 参军帽:古代军人所戴的帽子,象征着战士身份。
- 处士:隐士,指那些不愿意入仕的高洁之士。
典故解析
-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古代有登高、赏菊的习俗,象征长寿。
- 陶然:出自陶渊明,指陶醉于自然、生活中的一种洒脱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区益,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创作见长,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重阳节时期,诗人借助节日的氛围,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反映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自我心境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美好。开篇以“衡门秋飒”引出秋季的萧瑟,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接着又提到“旧隐沦”,让人联想到诗人过往的隐居生活。菊花和茱萸在诗中不仅是节日的象征,更是岁月的见证,展现出即使年老依然拥有的生命力。
“节临兄弟转相亲”的一句,表达了节日里亲友相聚的温暖,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后面的“插花欲满参军帽”与“洒酒惭非处士巾”,则显示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自省与反思。最后一句“莫问明年谁更健,陶然一醉卧松筠”让人感受到一种对未来的洒脱态度,诗人在此刻选择享受生活,不去担忧未来的无常。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推进,通过静谧的自然描绘,逐渐引入对人际关系的反思,再到对自我心境的解脱,展现出深厚的哲理思考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衡门秋飒绝嚣尘:描绘了秋季的清冷与安静,强调了隐居生活的宁静。
- 三径潇潇旧隐沦:三条小径的细腻描写,暗示着往日隐居的美好回忆。
- 老去菊萸犹自媚:菊花和茱萸在重阳节时仍然绽放,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美好。
- 节临兄弟转相亲:节日的到来让兄弟关系更加亲密,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 插花欲满参军帽:意指在节庆中插花的愿望,以及对身份的认同。
- 洒酒惭非处士巾: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自我反思。
- 莫问明年谁更健:对未来的无常表示出一种淡然的态度。
- 陶然一醉卧松筠:最终选择享受当下的宁静与美好,体现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衡门秋飒”,将门与季节结合,营造氛围。
- 对仗:如“老去菊萸”与“节临兄弟”,形式上对称,情感上相辅相成。
- 拟人:菊花犹自媚,赋予植物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重阳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以及对生命的哲理思考,展现出一种对当下生活的陶醉和对未来的洒脱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衡门:隐居的象征,代表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秋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菊花:象征长寿与坚韧,重阳节的主要象征植物。
- 兄弟:代表亲情与友情的纽带。
- 松筠:象征着清高与淡泊,展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战争的反思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C. 对爱情的追求
D. 对历史的纪念 -
诗中提到的“重阳节”主要与哪个意象相关?
A. 竹子
B. 菊花与茱萸
C. 竹筒
D. 秋叶 -
诗中“洒酒惭非处士巾”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对富贵生活的向往
B. 对隐士生活的羡慕
C. 对世俗的厌倦
D. 对友谊的珍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描绘了重阳节的情感与思考。
- 李白《庐山谣》:在自然中寻找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区益 vs. 王维:两者都关注自然与情感的结合,区益更为直接而清新,王维则多了一份哲理的深邃与隐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作品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重阳节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