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与客登凤凰山酌涌金泉泛舟西归》
时间: 2025-01-04 09:46: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与客登凤凰山酌涌金泉泛舟西归
作者: 李洪 〔宋代〕
西山爽气压城闉,携客登高日未晡。
稚子已谙撑舴艋,老夫羞更插茱萸。
文章不进空黄你,生计无多问木奴。
贫病偏愁秋欲雨,异乡白尽遂良须。
白话文翻译:
在西山清新的空气压得城墙窒息,我带着客人登高,时已接近傍晚。小孩子们已经懂得如何撑着小船,而我这个老头却羞于再插上茱萸。
文章没有进展,白白浪费了光阴,生活也不富裕,不愿再去打听木工的事情。
贫病让我愁苦,正值秋天又有下雨的迹象,在异乡的我,白头如霜,心中感慨良多。
注释:
- 西山爽气:西山的清新空气。
- 城闉:城墙或城门。
- 舴艋:小舟。
- 茱萸:一种植物,古时在重阳节时插在头上以驱邪避灾。
- 木奴:指的是木工或木头的工人。
- 白尽:白头,形容年老。
- 良须:良好的须发,泛指年老的样子。
典故解析:
-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也是登高的日子,古人常在此时插茱萸以祈求平安。
- 凤凰山:凤凰山是指某个特定的山名,象征着高远、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洪,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时代,他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脱俗著称。李洪的作品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重阳节的庆祝活动有关,诗人在与朋友登高的过程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秋天即将到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九日与客登凤凰山酌涌金泉泛舟西归》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思考的诗。诗人在西山的清新气息中,带着朋友登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前两句描绘了登高的场景和时间,传达出一种悠闲与美好的氛围。然而,随着诗歌的深入,老人的内心情感逐渐显露出来。
在小孩子们兴奋地撑着小舟的对比下,老人的羞愧与无奈愈发明显。他不仅感受到生活的压力,还对自己的创作进展感到失落。诗中通过对茱萸的提及,暗示了对传统习俗的认同与个人无能为力的无奈。随着秋雨的临近,诗人的愁苦情绪愈加明显,仿佛预示着生命的无常与老去的无奈。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忧虑。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描绘,李洪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结合,形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生活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山爽气压城闉:描绘西山的清新空气,给人以压迫感,暗示生活的艰辛。
- 携客登高日未晡:与朋友一起登高,日已接近傍晚,传达一种悠闲的气氛。
- 稚子已谙撑舴艋:小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撑小船,象征着年轻一代的成长与活力。
- 老夫羞更插茱萸:老人因生活的无奈而羞于遵循传统习俗,反映了对年华老去的感慨。
- 文章不进空黄你: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落,表明人生的无奈与时间的流逝。
- 生计无多问木奴:生活的拮据使得他不愿再去询问木工的事,彰显出生活的困境。
- 贫病偏愁秋欲雨:贫穷与疾病让人忧愁,秋天的雨似乎更加深了这种愁苦。
- 异乡白尽遂良须:在异乡的他感慨岁月的流逝,头发渐白,心中充满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白尽”比喻年老。
- 对仗: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的气息与人的感受结合,使得自然景色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人在自然中的孤独与无奈。诗歌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传递出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山:象征着高远,代表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与人生的高峰。
- 茱萸:传统文化中的符号,象征着对健康与平安的期盼。
- 舴艋:小舟象征着人生的旅途,轻盈而又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对生活的无奈?
- A. 描绘自然景色
- B. 对比年轻与年老
- C. 直接叹息
- D. 以上皆是
-
“茱萸”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年轻
- B. 传统与习俗
- C. 友情
- D. 旅行
答案: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描写登高的场景,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的结合。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对比,李洪的诗更多地反映了个人的生活困境与内心感悟,而李白则倾向于抒发豪情壮志。两者在意象与情感上都有所不同,但均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多位宋代诗人的代表作。
- 《诗词鉴赏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