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见中秋月,长吟五字城。
浮云有底急,清影可怜生。
残夜四更句,故人千里情。
与君同怅望,天上自分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中秋佳节时,诗人未能见到明月,心中感到惆怅。他在五字城中长声吟唱,云层浮动显得急促,月影显得可怜而孤独。漫漫长夜,诗人思念远方的故人,尽管隔着千里,彼此的情感依然相连。最后,诗人希望与朋友共同仰望那轮明月,明月虽在天上,却又似乎能够感受到彼此的情感。
注释:
- 不见:没有看到。
- 中秋月:指中秋节的明月,象征团圆和思念。
- 长吟:长时间吟唱。
- 五字城:可能是指一种特定的诗体或地域,具体含义较为模糊。
- 浮云:云彩,象征变幻不定。
- 清影:指月亮的影子。
- 残夜:夜晚的尽头,快要天亮的时刻。
- 四更:指夜里的四个时辰,约在凌晨时分。
- 故人:指远方的朋友或亲人。
- 千里情:意指远隔千里之间的情感联系。
- 怅望:惆怅地仰望。
- 天上自分明:天上的月亮自然清晰可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字景纯,号青山,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怀诗。他的诗作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中秋节时,诗人因未能见到明月而感到失落,表达了他对故人的思念与惆怅。在古代,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团圆节日,诗人通过对月的描写,寄托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中秋夜未见明月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孤独和思念的情感。诗人虽然身处五字城,但内心的沉吟却仿佛在呼唤着远方的故人。诗的开篇“不见中秋月”直接点明主题,给人一种即将失去团圆的遗憾。接着,浮云的急促和清影的可怜,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焦急和无奈。
“残夜四更句”,暗示着漫漫长夜的孤独,诗人在这一刻更加想念远方的故人。最后两句“与君同怅望,天上自分明”,不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也传达出一种希望与信念,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对月亮的共同仰望让彼此的心灵更加贴近。
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借助月亮和云彩的变化,营造出了一种深沉的情感氛围,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思念与孤独。作品以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笔调,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团圆的渴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见中秋月: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未能见到明月的失落。
- 长吟五字城:在五字城中吟唱,表明诗人对月的渴望与思念。
- 浮云有底急:描绘浮云的急促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和内心焦虑。
- 清影可怜生:月亮的影子似乎也带着一种可怜的孤独。
- 残夜四更句:在漫漫长夜中,四更时分的思念愈加明显。
- 故人千里情:即使千里相隔,思念亦如影随形。
- 与君同怅望:与友人共同仰望明月,抒发相同的情感。
- 天上自分明:尽管身处不同,明月依然清晰可见,象征着彼此的情感相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和情感之间建立联系,借月影表现内心感受。
- 拟人:将清影描述为“可怜”,赋予其情感,增强诗意。
- 对仗:如“故人千里情”和“与君同怅望”,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思念与孤独。在中秋佳节,月亮象征着圆满与团聚,但诗人却因未能见月而感到惆怅,体现出对故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秋月:象征团圆与思念。
- 浮云:象征变幻不定的情感。
- 清影:代表月亮的孤独影子,折射内心的情感。
- 残夜: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表达的是哪个节日的情感?
- A. 春节
- B. 中秋节
- C. 端午节
- D. 清明节
-
诗中提到的“故人”代表什么?
- A. 亲人
- B. 朋友
- C. 熟人
- D. 不相关的人
-
诗人对月亮的情感是?
- A. 喜欢
- B. 失落与思念
- C. 无所谓
- D. 恨
-
“浮云有底急”中的“浮云”象征什么?
- A. 生活的无常
- B. 自然的美丽
- C. 时间的流逝
- D. 内心的平静
答案:
- B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月夜忆舍弟》杜甫:描写在月夜下对兄弟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月亮映衬的意象,传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张元干的这首诗则是在未见月亮的情况下,表达了对故人的惆怅。两者都以月亮为中心,但情感的寄托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