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郡怀古二首。王京兆》
时间: 2025-01-19 18:04: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郡怀古二首》 作者:李德裕
河水昔将决,冲波溢川浔。
峥嵘金堤下,喷薄风雷音。
投马灾未弭,为鱼叹方深。
惟公执珪璧,誓与身俱沉。
诚信不虚发,神明宜尔临。
湍流自此回,咫尺焉能侵。
逮我守东郡,凄然怀所钦。
虽非识君面,自谓知君心。
意气苟相合,神明无古今。
登城见遗庙,日夕空悲吟。
白话文翻译:
河水曾经要决堤而出,波涛汹涌,水流溢出河面。
在巍峨的金堤下,伴随着雷鸣般的浪声。
投马的灾难尚未解除,为鱼群深感叹息。
唯有您手握玉器,誓言与我同沉。
诚信绝对不会虚妄,神明必定会降临。
湍急的水流至此回转,咫尺之地又岂能侵犯?
我在东郡守卫,凄凉地怀念我所敬仰的人。
虽然未曾见过您的面容,但自以为理解您的心意。
意气如果能相合,神明无论古今皆如一。
登上城头见到遗留的庙宇,日夜空自悲吟。
注释:
- 决:决口,指河水溢出堤岸。
- 川浔:川流与浔水,这里指的是河流。
- 峥嵘:形容金堤的高大雄伟。
- 喷薄:形容水流猛烈地涌出。
- 投马:古代指战马受伤倒下,暗指战乱带来的灾难。
- 执珪璧:手握玉器,这里象征着忠诚与信义。
- 临:降临,指神明显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梦得,唐代著名政治家、诗人,曾任宰相。其诗风以沉郁、深刻著称,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德裕身处东郡时,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以及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诗中反映了历史的无常与人性的忠诚,强调了人与历史之间的情感联系。
诗歌鉴赏:
《东郡怀古二首》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感的诗作。诗的开头提到河水的决口,波涛汹涌,象征着历史的动荡与社会的变迁。这种自然现象不仅是对具体事件的描绘,也隐喻了人世的无常和历史的变迁。金堤的巍峨与波涛的汹涌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出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力。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将目光转向忠诚与信义的价值,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敬仰之情。诗中强调“诚信不虚发”,显示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忠诚者的追忆。尽管未曾相识,却能“知君心”,这样的情感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表现出一种深切的情谊。
最后,诗人登上城头,见到遗庙,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孤独。日夜悲吟,既是对过往的缅怀,也是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历史的哀伤,也有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河水昔将决:描绘河流即将决口的紧迫感,暗示历史的动荡。
- 冲波溢川浔:形象地展现了波涛汹涌的场景,增强了动感。
- 峥嵘金堤下:金堤高耸,象征着坚固的信念与理想。
- 喷薄风雷音:波涛的声音像雷鸣,突显出自然的威力。
- 投马灾未弭:暗指战争带来的苦难,诗人对过去的感慨。
- 为鱼叹方深:以鱼为喻,表达对深渊中苦难的同情。
- 惟公执珪璧:强调忠诚与信义,象征着理想的追求。
- 誓与身俱沉:表达对忠诚的坚定信念。
- 诚信不虚发:强调诚实守信的价值。
- 神明宜尔临:希望神明能够保佑忠诚之人。
- 湍流自此回:水流的回转,象征着历史的循环。
- 咫尺焉能侵:说明即使近在咫尺,也难以侵犯内心的信念。
- 逮我守东郡:诗人身处东郡,守护着这里的历史与文化。
- 凄然怀所钦:怀念敬仰的人,表达内心的孤独。
- 虽非识君面:未曾相识却能理解其心,体现深厚的情谊。
- 意气苟相合:意气相投,强调心灵的契合。
- 神明无古今:信仰超越历史,体现了信念的永恒。
- 登城见遗庙:实地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 日夕空悲吟:无尽的悲伤与怀念,营造出感伤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波涛比作雷声,增强了场景的震撼感。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使诗句更具感染力。
- 对仗:整首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对历史的回忆与对忠诚的追求,表达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思考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情感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河水:象征时间与历史的流动。
- 金堤:象征理想与坚守的信仰。
- 投马:隐喻战争与动荡带来的灾难。
- 遗庙:代表历史的痕迹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东郡怀古二首》的作者是?
- A. 白居易
- B. 李德裕
- C. 杜甫
-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投马”指代什么?
- A. 战马倒下
- B. 钓鱼
- C. 赛马
- D. 骑马
-
诗中提到的“金堤”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理想与信念
- C. 战争
- D. 自然景观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春望》 杜甫
- 《夜泊牛津》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历史的沉重感与个人的孤独,但着重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结合。
- 李白的《夜泊牛津》则侧重于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与个体情感的抒发,虽同样有历史感,但情感表达更为奔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德裕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