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坛回舆中书二相公蒙圣慈召至御马前仰感恩…相公》

时间: 2025-01-04 09:33:42

七萃和銮动,三条葆吹回。

相星环日道,苍马近龙媒。

咫尺天颜接,光华喜气来。

自惭衰且病,无以效涓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七萃和銮动,三条葆吹回。
相星环日道,苍马近龙媒。
咫尺天颜接,光华喜气来。
自惭衰且病,无以效涓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受到皇帝召见的场景。七颗星辰环绕着华丽的车驾,三条乐声悠扬回荡。相星在日道旁闪烁,苍色的马匹靠近龙车。距天子如此近,光辉和喜气随之而来。然而,我因衰老和病痛而感到惭愧,无法效仿那些微小的尘埃。

注释

  • 七萃:七颗星星,象征吉祥。
  • 和銮:华丽的车驾,指皇帝的车。
  • 三条葆:三条乐声,葆,音乐的意思。
  • 相星:指星宿,相星可指与天子相关的星宿,象征美好的预兆。
  • 苍马:指颜色为苍色的马,通常指高贵的马匹。
  • 龙媒:龙车,指天子的车,象征尊贵。
  • 咫尺:形容距离非常近。
  • 天颜:指天子的面容。
  • 光华:光辉与华美。
  • 涓埃:指微小的尘埃,形容微不足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季长,唐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他曾任宰相,历仕几朝,才华出众,著作颇丰。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政治理想为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德裕在被皇帝召见后写的,表达了他对皇帝恩宠的感激以及自己因身体衰弱而感到的惭愧之情。这种情感在唐代文人中非常普遍,表现了对官场的复杂心态。

诗歌鉴赏

李德裕的《郊坛回舆》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受皇帝召见的情景。诗的开头“七萃和銮动,三条葆吹回”,便以华丽的意象展现出皇家气派,营造出一种庄重的氛围。而后“相星环日道,苍马近龙媒”,则进一步强调了天子与星宿之间的紧密联系,暗示着这次召见的重大意义。接下来的“咫尺天颜接,光华喜气来”,表现出诗人与天子相距如此之近,心中充满了喜悦与光华,象征着荣幸与荣耀。

然而,诗人在感受这份荣耀的同时,却因“自惭衰且病,无以效涓埃”而感到无比惭愧。他虽然身处高位,但由于身体的衰弱与疾病,感到无法与那些微小的尘埃相提并论,这种自谦的态度恰恰体现了李德裕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权力的清醒认识。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衬,展现了诗人心中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皇恩的感激,又有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不满,体现出一种对荣华富贵的渴望与无奈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七萃和銮动:七颗星星环绕着华丽的车驾,暗示着皇帝的威仪和周围的吉祥氛围。
  • 三条葆吹回:三条乐声回荡,表现出召见的隆重与喜庆。
  • 相星环日道:相星与日道相互辉映,象征着天子的明德和庙堂的光辉。
  • 苍马近龙媒:苍色的马靠近龙车,体现出一种高贵与尊荣。
  • 咫尺天颜接:与天子如此近,表现出对皇权的亲近感。
  • 光华喜气来:光辉与喜庆充盈,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欢愉。
  • 自惭衰且病:因年老体衰而感到自愧。
  • 无以效涓埃:无法与微小的尘埃相比较,表明了诗人的谦卑与自我否定。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七萃”和“三条葆”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身状态与微小的尘埃进行比喻,突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 象征:相星、龙车等象征着权力与荣耀,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李德裕对皇恩的感激与自谦的情感,反映了他在权力中心却又因自身衰弱而感到的无奈与惆怅。这种情感在唐代文人中普遍存在,揭示了古人对荣华富贵的复杂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七萃:吉祥与荣耀的象征,暗示着好运与成功。
  • 和銮:皇权与威严的象征。
  • 相星:美好预兆的象征,体现了对未来的期待。
  • 苍马:高贵与优雅的象征,表现出身份的象征。
  • 光华:荣耀与喜悦的象征,象征着成功与欢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德裕的《郊坛回舆》主要表达什么情感?

    • A. 对皇恩的感激
    • B. 对权力的渴望
    • C. 对人生的无奈
    • D. 以上都是
  2. “自惭衰且病”中的“衰”指什么?

    • A. 年老
    • B. 贫穷
    • C. 疾病
    • D. 能力不足
  3. 诗中“苍马”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美丽
    • B. 高贵
    • C. 吉祥
    • D. 努力

答案: 1. D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与李德裕的《郊坛回舆》相对比,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杜甫的诗更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相互关系,而李德裕则更多表现个人的自谦与对皇恩的感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史》
  • 《李德裕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