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汤与立父》

时间: 2024-12-29 02:32:30

薄俗久不竞,丘园多逸民。

闻君轻去世,令我重沾巾。

一梦苕溪晓,千年石堵春。

人情不能已,南望哭江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哀汤与立父
作者: 王之道 〔宋代〕

薄俗久不竞,丘园多逸民。
闻君轻去世,令我重沾巾。
一梦苕溪晓,千年石堵春。
人情不能已,南望哭江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描绘了隐居生活的逸民。听闻朋友轻易离世的消息,让我再次湿润了我的手帕。梦中在苕溪的清晨,千年的石头依然阻挡着春天的到来。人情的悲切无法停止,我向南望去,泪流满面,悲伤地哭泣在江边。


注释:

字词注释:

  • 薄俗:形容世俗的风气薄弱,不再竞争。
  • 丘园:指隐士所居的山丘和园林。
  • 逸民:指隐居者,过着闲逸生活的人。
  • 轻去世:指轻易地去世,含有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 重沾巾:重又湿了手巾,表示因悲伤而流泪。
  • 苕溪:指苕溪,可能是一个著名的水流,象征清晨的美景。
  • 千年石堵春:千年的石头阻碍了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南望:向南方眺望,可能指长江方向。

典故解析:

  • 苕溪: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苕溪常被用来描写清幽的自然景色,象征着隐逸生活。
  • 江滨哭:在古诗中,江边常常是表达离别、思乡和悲伤的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生平不详,宋代诗人,作品多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离世的感慨,风格清新而哀伤。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之道听闻友人去世之后,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在“薄俗久不竞,丘园多逸民”中,诗人对世俗的批判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氛围。接下来的“闻君轻去世,令我重沾巾”,以“重沾巾”这一生动的细节,表露出诗人因朋友离世而感受到的沉重。这种情感在后面的意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一梦苕溪晓,千年石堵春”,通过梦境的描绘,诗人将个人的悲伤与自然景色结合在一起,千年的石头阻挡了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最后一句“人情不能已,南望哭江滨”,展现了诗人无法停止的悲伤情感,江边的泪水仿佛是对生命短暂的哀叹,体现出一种普遍的人生哲理。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不仅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也引发了对生死、时间的思考,成为了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薄俗久不竞:表达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强调隐逸者的生活选择。
  2. 丘园多逸民:描绘隐士生活的环境,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3. 闻君轻去世:引入诗的主旨,强调朋友的离去对自己的影响。
  4. 令我重沾巾:通过细节表现悲伤,生动感人。
  5. 一梦苕溪晓:梦境的描绘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交错。
  6. 千年石堵春:借用自然意象,表达对时间无情的感慨。
  7. 人情不能已:表明人情的悲伤是无法停止的。
  8. 南望哭江滨: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增强情感的共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命比作春天,暗示生命的短暂。
  • 拟人:让石头“堵春”,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薄俗久不竞,丘园多逸民”,增强了诗的韵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及对友人离世的哀悼,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与感慨,表达了对人情冷暖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丘园:象征隐士的生活与理想。
  • 苕溪:代表清新、宁静的自然环境。
  • 石头:象征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江滨:体现人情的悲切与对生命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逸民”指的是: A. 追求名利的人
    B. 隐居的闲适者
    C. 旅行者
    D. 学者

  2. “重沾巾”中的“沾”意为: A. 湿
    B. 沾边
    C. 沾染
    D. 沾光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对友人离世的哀悼
    C.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 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王之道《哀汤与立父》与陶渊明《饮酒》,两者均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之道更强烈地表达了对友人离世的哀伤,而陶渊明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沉醉与自我归属的探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之道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