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述 其十六 诸葛亮》
时间: 2025-01-04 07:42:19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读史述 其十六 诸葛亮
作者: 魏学洢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受托诚不易,知人良独难。
南阳虽子房,谁为酂与韩。
将相兼簿书,心中多苦酸。
十出九空归,一身亦凋残。
为君歌梁父,中夜发长叹。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受托于君的事情确实不容易,懂得人才的确是更难。南阳虽然有诸葛亮,但谁能像酂和韩那样出色呢?身为将相,手握文书,心中感到许多苦涩与酸楚。十次出征,九次空手而归,自己也因此渐渐衰败。为了君主唱起《梁父吟》,在深夜我不禁长叹。
注释:
字词注释:
- 受托: 指受人委托,承担重任。
- 南阳: 指诸葛亮的故乡,南阳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地方。
- 子房: 指张良,汉初著名的谋士。
- 酂与韩: 指酂氏和韩信,都是古代著名的军事谋略家。
- 将相: 指将领和相国,统治国家的高层领导。
- 簿书: 指文书、文件。
- 苦酸: 形容内心的苦楚和无奈。
- 十出九空归: 形容多次出征却没有成功。
- 梁父: 指《梁父吟》,古代的诗歌,表达对君主的忠诚。
- 长叹: 深深的叹息,表达内心的无奈与哀伤。
典故解析:
- 诸葛亮被比作张良,表达了对其杰出才华的赞美。酂与韩则是反映了人才难得的现实。
- “十出九空归”则反映了诸葛亮多次北伐的艰辛与无奈,表现出他对国家的忠诚与个人的悲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学洢,明代诗人,擅长古诗,作品风格多样,善于抒发个人情感,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明代,表现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历史中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魏学洢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人才难得与忠诚奉献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诸葛亮为核心,借助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展现了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忠诚的反思。开篇“受托诚不易,知人良独难”,直接指出了忠臣难得的现实。接着通过对南阳诸葛亮与张良、酂、韩的对比,强调了在历史的长河中,真正的英才是稀缺的。
诗中“将相兼簿书”一联,描绘了诸葛亮的政治与军事双重身份,这种身份的双重性导致了他内心的苦楚与无奈。尤其是“十出九空归”,更是直接揭示出他多次北伐的艰巨与失败,反映了他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忠诚与个人奋斗的悲剧。
最后一句“为君歌梁父,中夜发长叹”,不仅是对历史英雄的追怀,更是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与叹息。这种情感的深沉与悲壮,将整首诗的主题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真切地表达了对历史、对忠臣的敬仰与对命运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受托诚不易: 承担重任的信任是非常困难的。
- 知人良独难: 识别人才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
- 南阳虽子房: 南阳有诸葛亮这样的英雄。
- 谁为酂与韩: 但像酂氏和韩信那样的人才又有多少呢?
- 将相兼簿书: 作为将领和相国,掌握很多文书。
- 心中多苦酸: 心中充满了无奈与苦涩。
- 十出九空归: 多次出征,却常常是空手而归。
- 一身亦凋残: 自己也因此逐渐衰败。
- 为君歌梁父: 为了君主唱起《梁父吟》。
- 中夜发长叹: 在深夜中不禁长叹。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对比诸葛亮与其他历史人物,突出人才的稀缺。
- 象征: “十出九空归”象征着忠臣的艰辛与无奈。
- 反复: 多次提到出征与归来,增强了诗歌的悲剧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忠诚和才能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忠臣在历史洪流中的孤独与无奈,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忠臣: 代表了对国家的忠诚与牺牲。
- 将相: 象征权力与责任。
- 南阳: 文化的象征,指向历史的厚重。
- 长叹: 表达情感的深沉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A. 诸葛亮 B. 张良 C. 韩信 D. 王羲之 -
“十出九空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成功喜悦 B. 失败无奈 C. 忍辱负重 D. 反思人生 -
诗中“为君歌梁父”体现了什么主题?
A. 忠诚 B. 背叛 C. 友谊 D. 复仇
答案:
- A, B,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反映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逃避。
诗词对比:
- 比较魏学洢与杜甫的作品,魏学洢的诗更注重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思考,而杜甫则更注重对社会现实的直接描绘,反映出不同的创作视角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文学史》
- 《诸葛亮与三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