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中吕调)
作者: 张先 〔宋代〕
玉人又是匆匆去。
马蹄何处垂杨路。
残日倚楼时。
断魂郎未知。
阑干移倚遍。
薄幸教人怨。
明月却多情。
随人处处行。
白话文翻译:
此诗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匆匆离去的情景,诗人通过马蹄声和垂杨的意象,表达了对这位女子的思念和惆怅。夕阳西下,诗人独自倚靠在楼上,心中满是对远方爱人的思念。诗中提到的阑干和明月,进一步加深了孤独与思念的气氛,明月似乎也无处不在,仿佛在陪伴着诗人,随其心情漂浮。
注释:
- 玉人: 指美丽的女子,常用来形容心爱的女人。
- 匆匆去: 形容离去的急促,表达了对离别的惋惜。
- 马蹄: 指马的蹄声,暗示女子离去时的急促与匆忙。
- 垂杨路: 垂柳的道路,通常用来描写秋天的景象,增加了伤感的氛围。
- 残日: 指夕阳,寓意时间的流逝和即将到来的黑暗。
- 断魂: 表示心灵的痛苦与思念,形容极度思念的状态。
- 薄幸: 指薄情或不幸,形容女子对情感的不在乎,暗示了对她的怨恨。
- 明月: 代表思念和孤独,传统诗词中常用月亮来表达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子野,号临川,宋代著名词人,晚唐五代时期词风的继承者之一,擅长写词,尤其以婉约风格著称。他的词多表现对生活、爱情的细腻感受,风格清丽。
创作背景:
《菩萨蛮》作于宋代,诗人面临离别之际,寄情于词,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美人离去的无奈与惆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爱情的追求与失落。
诗歌鉴赏:
《菩萨蛮》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词作,充分展现了张先对爱情的敏感和细腻的观察力。全词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画面,开头以“玉人又是匆匆去”引入,瞬间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展现出一种急促而又无奈的情感。接下来的“马蹄何处垂杨路”,通过景物的描写,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想象中那离去的身影与周围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残日倚楼时”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加深,夕阳的余晖映照出诗人的孤寂。之后“断魂郎未知”,表达了对爱人心中无尽思念的痛苦,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哀伤。整首词通过阑干、薄幸、明月等意象,交织出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既有怨恨也有无奈,既有对离去的美人深深的思念,也有对命运的无可奈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人又是匆匆去:美丽的女子又匆匆离去,表现心中不舍。
- 马蹄何处垂杨路:问马蹄声响起的地方是否是那条垂柳的道路,暗示了对离去的女子的思念。
- 残日倚楼时:夕阳西下,诗人独自倚靠在楼上,心中充满了孤独与惆怅。
- 断魂郎未知:心中满是思念,爱人却不知晓,体现了情感的单相思。
- 阑干移倚遍:不断地倚靠在栏杆上,表现了无尽的思念与孤独。
- 薄幸教人怨:对女子的不幸与薄情产生了怨恨,情感复杂。
- 明月却多情:明月似乎也在感伤,表现对情感的共鸣。
- 随人处处行:明月随人而行,象征着思念无处不在,伴随着诗人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明月拟人化,赋予其多情的特性,增强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词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离去爱人的思念与无奈,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与失落,情感深邃而复杂,展现了人们在爱情面前的脆弱与无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人: 象征爱情与美丽。
- 马蹄: 速度与离别的象征。
- 残日: 时间的流逝与孤独。
- 阑干: 孤独的寄托与思念的寄宿。
- 明月: 思念的象征,普遍存在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玉人又是匆匆去”中的“玉人”指的是: A. 一位美丽的女子
B. 一位名叫玉人的人
C. 一种玉石 -
“残日倚楼时”中“残日”意指: A. 太阳刚升起
B. 夕阳西下
C. 正午的阳光 -
整首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愉悦与欢快
B. 思念与无奈
C. 愤怒与怨恨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 对爱情与离别的深刻描绘。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表现思念之情的词作。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 通过月亮表达思乡之情,与《菩萨蛮》共同探讨了情感的孤独。
- 晏殊的《蝶恋花》: 也表现了离别与思念的主题,风格更为婉约,情感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选》
- 《词学研究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