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老子庙
李隆基 〔唐代〕
仙居怀圣德,
灵庙肃神心。
草合人踪断,
尘浓鸟迹深。
流沙丹灶没,
关路紫烟沉。
独伤千载后,
空馀松柏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老子庙的感受,表达了对古人智慧的追思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的开头提到仙居的圣德,显示出对老子的崇敬;接着描绘了庙宇的肃穆和神圣,令人心生敬畏。草木茂盛,几乎掩盖了人迹,尘埃弥漫,鸟类的踪迹深藏,表现出环境的荒凉与时间的流逝。流沙埋没了丹灶,关路被紫烟笼罩,显得更加神秘与遥远。最后,诗人感叹千载之后,只有苍松翠柏依旧在,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灵。
注释:
- 仙居:指仙人居住的地方,引申为理想中的圣地。
- 灵庙:神灵的庙宇,表示对神明的尊敬。
- 草合人踪断:草木茂密,遮挡了人走过的痕迹。
- 尘浓鸟迹深:尘埃厚重,鸟类的踪迹深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荒凉。
- 流沙:流动的沙子,暗喻时间的无情与变化。
- 丹灶:传说中炼丹的炉灶,象征着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
- 紫烟:烟雾缭绕,给庙宇增添了神秘感。
- 松柏林:松树和柏树的树林,象征长青,暗示着古老文化的延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隆基(685年-762年),即唐明皇,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治下的开元年间是唐代的盛世。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热爱诗词的文人,留下了大量的诗作,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过老子庙》创作于李隆基时期,反映了诗人对道家文化的推崇与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老子是道家创立者,李隆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哲人智慧的敬仰,以及对时光荏苒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老子庙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开头的“仙居怀圣德”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老子的崇敬之情,传达出一种理想化的境界。接下来的“灵庙肃神心”则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表现出庙宇所蕴含的文化与宗教意义。
在描写环境时,诗人用“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来刻画庙宇的荒凉,意象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深刻反映了人迹罕至的孤寂。特别是“流沙丹灶没”,寓意历史的流逝与人事的无常,令人感慨万千。
最后一句“独伤千载后,空馀松柏林”则是对时光流转的感叹,尽管世事变迁,但松柏依旧,象征着文化的延续与坚韧。全诗情感深邃,意境辽阔,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对时间无情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仙居怀圣德:形容老子庙如同仙人居住的地方,怀念其圣德。
- 灵庙肃神心:庙宇的神圣肃穆令人的心灵感到敬畏。
- 草合人踪断:生长的草木遮挡了人们的足迹,表明此地的荒凉。
- 尘浓鸟迹深:尘土厚重,鸟的踪迹隐秘,暗示时间的流逝。
- 流沙丹灶没:流动的沙子埋没了炼丹的灶台,象征昔日的辉煌已无。
- 关路紫烟沉:道路被紫烟笼罩,增添了神秘感,暗示时间的无常。
- 独伤千载后:对千年后情景的感慨,表现出对历史的思索。
- 空馀松柏林:只有松树和柏树依旧存在,象征着文化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老子庙比作仙居,表现出其神圣。
- 拟人:草木遮挡人踪,赋予自然以人的特征。
- 对仗:如“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老子庙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文化传承的珍视,揭示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和人类智慧的永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居:象征理想化的境界,代表着对道家文化的向往。
- 灵庙:象征着宗教的神圣与文化的厚重。
- 草木:自然的生长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类的渺小。
- 流沙:象征时间的无情,埋没了曾经的辉煌。
- 松柏:象征着长青与文化的延续,代表着古老智慧的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灵庙”主要指什么? a) 人类的居所
b) 神灵的庙宇
c) 诗人的居所 -
诗中“草合人踪断”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描绘繁华
b) 突显荒凉
c) 形容热闹 -
“独伤千载后”中,千载指的是什么? a) 一千年
b) 一百年
c) 一年
答案:
- b) 神灵的庙宇
- b) 突显荒凉
- a) 一千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和人迹的关系,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
- 杜甫《登高》: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深厚的历史背景。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描写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以草为意象,表现出对生命和时间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