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
时间: 2025-01-19 21:34: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
(唐)李隆基
眷言思共理,鉴梦想维良。
猗欤此推择,声绩著周行。
贤能既俟进,黎献实伫康。
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
讲学试诵论,阡陌劝耕桑。
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
求名迹易见,安贞德自彰。
讼狱必以情,教民贵有常。
恤惸且存老,抚弱复绥强。
勉哉各祗命,知予眷万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治理国家的深刻思考和对地方官员的期望。诗中提到要关注民众的生活,施以仁爱,重视德行,强调以情感来处理案件,常常以善良的原则教育百姓。诗人希望地方官员能够关爱民众,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且对弱者和老者给予关怀。同时,诗中也警示不要追求虚名,真正的德行会自我显现。
注释
- 猗欤:感叹词,用于表示赞叹。
- 阡陌:指田间小路,这里引申为乡村的田地。
- 恤惸:关心孤儿寡妇。
- 复绥强:安抚强者,使其不作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隆基(685年-762年),是唐朝的第六位皇帝,年号开元。他在位期间,开创了“开元盛世”,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经济发展。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隆基对地方刺史的叮嘱,旨在引导他们在治理地方时要以仁爱为本,注重德行,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比较整齐,采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诗中通过对地方官员的期望和要求,体现了诗人对治国理政的深刻理解。李隆基强调了“爱人”和“视人当如子”的理念,表达了他对民众的关怀与对官员的责任感。诗中所提到的“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更是直接警示了那些追求名利的官员,真正的德行和清白无私的态度才是治理之道。
诗句如“讼狱必以情,教民贵有常”则展现了诗人对法律与道德的平衡理解,强调情感在法律中的重要性。在对待弱者和老者的态度上,诗人表现出一种深沉的仁爱,体现了古代治国理政中的“仁政”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眷言思共理:关注民众的生活,思考如何治理。
- 鉴梦想维良:借鉴理想的治理,维持良好的社会状态。
- 贤能既俟进:贤能之人应当得到提拔。
- 黎献实伫康:百姓的安宁和幸福是治理的最终目标。
- 讲学试诵论:强调学习和讨论,提升文化素养。
- 虚誉不可饰:警惕追求虚名的官员。
- 求名迹易见:名声和业绩是显而易见的。
- 安贞德自彰:真正的品德会自然显现。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对待人民比作对待子女,体现诗人对民众的深切关怀。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仁爱、德行和民生,反映出诗人对治理的深刻思考,提倡以德治国,关心民生,以求得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爱人:象征对民众的关怀。
- 贤能:指有德行和才能的人。
- 清知:象征清明的智慧和透彻的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视人当如子”是为了强调什么? A. 对待百姓应当冷漠
B. 对待百姓应当像对待孩子一样关心
C. 对待百姓应当严格 -
“虚誉不可饰”这句话的意思是? A. 不要追求虚假的名声
B. 追求名声是必要的
C. 名声不重要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人民的关心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但李隆基更强调官员的德行,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