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忠州太守康昭远等》
时间: 2025-01-04 09:19: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忠州太守康昭远等
(作者:李隆基)
端拱临中枢,缅怀共予理。
不有台阁英,孰振循良美。
分符侯甸内,拜手明庭里。
誓节期饮冰,调人方导水。
嘉声驰九牧,惠化光千祀。
时雨侔昔贤,芳猷贯前史。
伫尔颂中和,吾将令卿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忠州太守康昭远及其同伴的送别之情。诗中提到:
在中央政权的高位上,怀念你我共同的理想。如果没有那些卓越的官员,谁来振兴良好的政治风气?分配的符节在侯甸之内,手握朝廷的明礼。在誓言中承诺清白如冰,调和人心如引导水流。赞美的声誉传遍九牧,恩惠的德化流光千载。及时的雨水与古贤相媲美,芳香的名声贯穿前史。为了你们的颂扬与中和,我将让你们的士人出仕。
注释
- 端拱:意指端正稳重,形容处于高位的态度。
- 中枢:指朝廷或中央政权。
- 缅怀:回忆,怀念。
- 台阁英:指优秀的官员。
- 侯甸:指地方,特指地方官的职权范围。
- 拜手:行礼,表示尊重。
- 明庭:指朝廷。
- 誓节:发誓保持节操。
- 调人:调和人心。
- 嘉声:美好的声誉。
- 惠化:恩德的化育,形容影响深远的德行。
- 时雨:及时的雨水。
- 芳猷:美好的名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隆基(685年-762年),即唐玄宗,是唐朝的一位杰出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鼎盛,史称“开元盛世”。李隆基的诗歌风格多样,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政治理想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送别忠州太守康昭远等人时写的,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与期望。康昭远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员,李隆基对他的治政寄予厚望,诗中蕴含了对政治理想与德行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李隆基的身份和视角,展现了对忠州太守康昭远及其同僚的深情厚谊和殷切期望。开篇的“端拱临中枢”表明诗人身处权力中心,对官员的寄托与期待。诗中多次提及的“良美”、“明庭”,说明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渴望有才德之人来振兴国家,传递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句中运用了丰富的对仗和比喻,展现出李隆基的文采。例如,“誓节期饮冰,调人方导水”,将清白与和谐比作冰与水,形象而生动。整首诗透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既是对离别的感伤,又是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李隆基不仅在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惜别,更在其中融入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端拱临中枢:稳重地处于中央政权。
- 缅怀共予理:怀念我们共同的理想。
- 不有台阁英:如果没有优秀的官员。
- 孰振循良美:谁来振兴良好的风气。
- 分符侯甸内:分配的符节在地方。
- 拜手明庭里:在朝廷中行礼。
- 誓节期饮冰:誓言保持节操如冰。
- 调人方导水:调和人心如引导水流。
- 嘉声驰九牧:美好声誉传遍四方。
- 惠化光千祀:恩德流光千载。
- 时雨侔昔贤:及时的雨水与古贤相媲美。
- 芳猷贯前史:美好的名声贯穿前史。
- 伫尔颂中和:为了你们的颂扬与中和。
- 吾将令卿士:我将让你们的士人出仕。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如“誓节期饮冰,调人方导水”。
- 比喻:将清白与和谐比作冰与水,形象生动。
- 排比:使用排比句式加强语气,如“嘉声驰九牧,惠化光千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官员的赞美、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诗人通过对离别的感伤,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与责任感,展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枢:象征权力与责任。
- 良美:代表理想的政治风气。
- 冰水:象征节操与和谐。
- 嘉声:象征美好的声誉与影响力。
- 时雨:象征及时的恩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端拱临中枢”中的“中枢”指的是什么? A. 乡村
B. 中央政权
C. 农田
D. 书院 -
诗中提到的“饮冰”象征什么? A. 清白
B. 饮水
C. 冰雪
D. 寒冷 -
“嘉声驰九牧”中的“九牧”指代什么? A. 九个村庄
B. 地方官员
C. 九个山脉
D. 四方百姓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未来的期待,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
- 杜甫《春望》:以更悲痛的视角反映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失落,情感基调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隆基传》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