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得郢路悲猿
作者:皇甫冉
悲猿何处发,郢路第三声。
远客知秋暮,空山益夜清。
啾啾深众木,噭噭入孤城。
坐觉盈心耳,翛然适楚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郢路上听到悲猿哀鸣的情景。作者在夜晚的深山中,听到猿猴的叫声,感受到秋天即将结束的氛围。远道而来的旅人也能察觉到秋天的余晖,晚上更加宁静。猿声在密林中回荡,似乎在向孤独的城池诉说着悲伤。作者坐在那里,耳边回响着猿声,心中充满了楚地的怅惘与思绪。
注释:
- 郢路:郢是古代楚国的一个地方,郢路即通往该地的道路。
- 悲猿:悲鸣的猿猴,常用来象征孤独与离愁。
- 远客:远道而来的旅客,暗示作者可能也是一位漂泊的游子。
- 空山:指的是寂静而空旷的山林,营造了孤寂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皇甫冉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及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那个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常常以自然景象寄托个人的情感与思绪,反映出游子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赋得郢路悲猿》通过描绘猿声与山林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首句“悲猿何处发”立刻引入了主题,猿声的哀鸣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悲伤与渴望。接下来的“郢路第三声”则表明了地点与时空的转换,仿佛让人感受到旅途的无尽与路途的艰辛。
“远客知秋暮”一句,强调了诗人作为外乡人的身份,承载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空山益夜清”更是突显了夜晚的宁静与孤独,仿佛夜空中的星星也在倾听这份哀伤。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啾啾深众木,噭噭入孤城”描绘出声音的层次感,猿声在树林中回荡,最后又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城市的孤寂里,增加了诗的情感力度。
全诗以“坐觉盈心耳,翛然适楚情”结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充盈与对楚地情感的依恋。诗人在此刻似乎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却又无法摆脱那份深沉的惆怅。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在自然与孤独中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悲猿何处发:问猿声从何处发出,直接引入主题。
- 郢路第三声:指在郢路上听到的第三声猿鸣,暗示旅途的漫长。
- 远客知秋暮:远道而来的旅人能感受到秋天的来临,强调时节的变迁。
- 空山益夜清:空山的宁静愈发显得夜晚清冷,增添孤独感。
- 啾啾深众木:猿声在深林中回荡,反映出环境的幽静。
- 噭噭入孤城:声响逐渐消失在孤独的城市,象征着孤立与失落。
- 坐觉盈心耳:作者静坐,耳边满是猿声,心中涌动着情感。
- 翛然适楚情:心灵在此刻获得宁静,却又充满楚地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拟人:将猿声拟人化,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啾啾深众木,噭噭入孤城”,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猿声、空山等意象,构建出悲凉的氛围。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生的孤独,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悲猿:象征孤独与离愁,常用在描写思乡之情。
- 秋暮:代表时间的流逝,感受到生命的无常。
- 空山:营造出宁静与孤独的氛围,反映内心情感。
- 孤城:象征孤立无援的状态,表达对周围环境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远客”指的是谁? A. 游子
B. 猿猴
C. 旅馆老板
D. 书生 -
诗中“空山益夜清”表现了什么情感? A. 热闹
B. 宁静与孤独
C. 快乐
D. 兴奋 -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A. 友情
B. 爱情
C. 思乡与孤独
D. 战争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展示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而《赋得郢路悲猿》则通过猿声的描绘,展现了孤独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细读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