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路各乘轩,高明尽鸣玉。
宁知涧下人,自爱轻波渌。
白话文翻译:
在山路上,各自乘坐着华美的车马,耳边传来高亢的乐声。
哪里知道山涧下的人,正喜爱那轻轻荡漾的波澜。
注释:
字词注释:
- 上路:指走在山路上。
- 乘轩:乘坐华丽的车马。
- 高明:形容乐声高亢、明亮。
- 鸣玉:比喻乐器发出的声音,像玉石碰撞的清脆声。
- 涧下:指山涧下面的地方。
- 自爱:自己欣赏或喜爱。
- 轻波渌:指水面轻轻荡漾的波纹,“渌”有清澈之意。
典故解析: 诗中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可以理解为一种对比,表达了不同生活境遇下人们的情感与心理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冉,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脱俗,常流露出对山水田园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人雅士常游山玩水,诗人通过描写人们的生活状态与自然景观的对比,反映人们内心的情感和追求。
诗歌鉴赏:
《山中五咏·南涧》通过描绘两种不同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喧嚣的思考。在诗的开头,描写了“上路各乘轩”,这暗示了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和繁华生活的同时,却对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色漠不关心。接下来提到的“高明尽鸣玉”,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清丽的乐声,与繁华的车马形成鲜明对比。
而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山涧下的景象,诗人以“宁知涧下人,自爱轻波渌”表达了在自然中生活的人们,对轻波荡漾的宁静自得的喜爱。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也引发了对生活意义的思考。诗歌通过简单的字句,传达出一种深邃的哲理:在追求外在繁华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内心真正的渴望与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路各乘轩:描绘了人们在山路上乘坐华丽的车马,暗示着繁华与热闹的生活场景。
- 高明尽鸣玉:乐声清亮,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华丽,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氛围。
- 宁知涧下人:引导读者思考,车马上的人们是否意识到山涧下的生活状态。
- 自爱轻波渌:表达了涧下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与享受,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上路”的喧嚣与“涧下”的宁静形成对比,反映出生活的不同层面。
- 比喻:将乐声比作玉石的鸣响,提升了诗的艺术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不同生活状态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物质追求的反思,提示人们关注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轩:象征着繁华的生活。
- 玉:象征着美好、高雅的声音。
- 涧:代表自然的宁静。
- 波渌:象征着自然的清澈与柔和。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对比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上路各乘轩”所描绘的意象主要代表什么? a) 自然的宁静
b) 人们的繁华生活
c) 诗人的孤独 -
“高明尽鸣玉”中的“鸣玉”比喻了什么? a) 车马的声音
b) 乐器的声音
c) 水流的声音 -
诗中“涧下人”所代表的生活状态是? a) 喧嚣
b) 宁静
c) 繁华
答案:
- b) 人们的繁华生活
- b) 乐器的声音
- b) 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中秋天的宁静与自然之美。
- 李白《庐山谣》:体现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诗作相比,皇甫冉的《南涧》更加强调了生活的对比,王维则更多地呈现了宁静的自然景象,二者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