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其二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十九周年作》
时间: 2025-01-19 15:51: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烟雨楼前,涟漪波光,画舫轻摇。
听横空燕语,笙歌罢奏,潜虬惊起,何处吹箫。
拂桨红菱,沿堤绿柳,无限风光春意饶。
试纵目,有摩天鹰隼,渐入云霄。
频年军阀贪饕,况豆剖瓜分声浪高。
幸震天炮响,送来马列,万众迎新,奔走呼号。
湖上当年,十二先驱,革命蓝图仔细描。
摸索久,举燎原星火,腥秽全烧。
白话文翻译:
在烟雨朦胧的楼前,涟漪荡漾着波光,轻轻摇曳的画舫。
听啊,那空中燕子的鸣叫,笙歌已经停止,潜伏的龙虬惊起,哪里传来箫声?
划桨的红菱船,沿着堤岸的绿柳,无限的风光,春意盎然。
试着放眼远眺,有如摩天的鹰隼,渐渐飞入云霄。
经历多年的军阀贪婪,豆剖瓜分的声浪此起彼伏。
幸好震天的炮声响起,传来了马列的思想,万众欢呼迎新,奔走呼号。
湖上当年,十二位先驱,仔细描绘着革命的蓝图。
经历了漫长的摸索,点燃燎原的星火,将腥秽彻底烧尽。
注释:
- 烟雨:指细雨迷蒙的天气,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 涟漪:水面上轻微的波纹,象征着生命的流动。
- 画舫:一种装饰华丽的船,常用于游览。
- 横空:形容空中,意指高远。
- 潜虬:指潜伏在水中的龙,象征着不显露的力量。
- 腥秽:比喻丑恶、腐败的事物。
典故解析:
- 马列:指马克思和列宁,代表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 十二先驱:历史上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象征着革命的先锋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茅盾(原名沈德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多聚焦于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感。
创作背景:本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59周年而作,反映了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沁园春 其二》通过描绘烟雨楼前的美丽景象,营造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氛围,表现出作者对新生活的渴望与向往。前半部分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宁静,似乎在对比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诗中提到的“频年军阀贪饕”,描绘了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现状,反映了对过去历史的痛苦回忆。
而“幸震天炮响,送来马列”则是转折之处,表现出革命的希望和新时代的来临。万众欢呼的场景,象征着人民群众的觉醒与团结,展现了对未来的信心。结尾部分提到的“举燎原星火”,则是对革命精神的强调,表明了在经过漫长的探索之后,终于迎来了光明的前景,彻底消除了社会的腐败。
整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既有对美好自然的描绘,也有对悲惨历史的深刻反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烟雨楼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朦胧的氛围,象征着革命前的沉寂。
- 涟漪波光:水面上的波光,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希望。
- 听横空燕语:燕子在空中飞翔,象征着自由与生机。
- 拂桨红菱:划桨的红菱船,描绘出春天的美好景象。
- 频年军阀贪饕:军阀的贪婪与社会的混乱,表现出历史的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革命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豆剖瓜分”与“震天炮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的回顾与赞美,强调了革命先驱的伟大与人民的力量,传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雨:象征着朦胧与希望,暗示社会的动荡。
- 鹰隼:象征着追求的精神与力量,代表着对自由的渴望。
- 星火:象征着革命的火种,代表着希望与勇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十二先驱”指的是谁?
- A. 古代文人
- B. 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
- C. 军阀
-
“幸震天炮响”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战争的渴望
- B. 对革命的期待
- C. 对和平的向往
-
诗中“腥秽”指代什么?
- A. 美好的事物
- B. 丑恶的腐败现象
-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诗词对比:
与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比较,两首诗均表达了对革命与未来的期待,但茅盾的作品更侧重于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反思,而毛泽东则更多展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革命斗争的豪情。
参考资料:
- 曹文轩《现代诗歌导读》
- 《茅盾文集》
- 《中国现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