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7:51:48

甚处青山,埋得了,拄天顽骨。

空自笑,少年磨剑,酒天歌窟。

干戈方起陈吴死,旌旗四展蛟龙悚。

棹归船勉强作高人,依花木。

新来事,诗一束,今古恨,无从述。

剩凄凄几点,秣陵山绿。

天海都教悬拍卖,乾坤只许吞声哭。

定何时倒峡涤长江,去亭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三首 其二

甚处青山,埋得了,拄天顽骨。
空自笑,少年磨剑,酒天歌窟。
干戈方起陈吴死,旌旗四展蛟龙悚。
棹归船勉强作高人,依花木。
新来事,诗一束,今古恨,无从述。
剩凄凄几点,秣陵山绿。
天海都教悬拍卖,乾坤只许吞声哭。
定何时倒峡涤长江,去亭毒。

白话文翻译

这青山何处藏身,仿佛埋藏着顽强的骨骼。我不由得自嘲,年轻时磨剑,醉唱于歌窟。战斗才刚开始,陈、吴的命运已定,旌旗四散仿佛蛟龙在惊悸。划船归来,勉强装作高人,依偎在花木之间。新近的事情,如一束诗篇,古今的遗恨,难以言述。只剩下凄清的几点,秣陵的山依然青翠。天海一片沧桑,似乎都在贩卖悲愤,天地之间只允许默默无声的哭泣。到底何时才能倒流长江,去亭毒于这片水域?

注释

  • 甚处:何处,表示疑问。
  • 埋得了,拄天顽骨:形容坚强的精神或意志,直面困境。
  • 少年磨剑:年轻人磨砺才华,准备奋斗。
  • 干戈:指战争,战斗的器械。
  • 陈吴: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国与吴国,象征古代的纷争。
  • 蛟龙悚:蛟龙惊悸,形容战斗的紧张与恐惧。
  • 棹归船:划船归来,象征归途与反思。
  • 秣陵山:指南京地区,象征故乡或家园。
  • 吞声哭:形容无声的悲痛,内心的苦楚难以言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青长,清代诗人,才华横溢,擅长词、诗、文,作品多反映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其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对国家的前景和个人的命运感到忧虑,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满江红三首 其二》不仅仅是一首个人感慨的诗,更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青山、顽骨、磨剑等意象,交织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反映了诗人对年轻一代的期许与自我嘲讽。诗中提到的“干戈方起陈吴死”,揭示了历史的无情与战争带来的悲剧。诗人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无奈。最后的“吞声哭”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声的痛苦与挣扎,诗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感到渺小与无助,但他依然坚持用诗歌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甚处青山,埋得了,拄天顽骨:诗人感叹青山的雄伟,仿佛埋藏着坚定的精神。
  2. 空自笑,少年磨剑,酒天歌窟:自嘲年轻时的豪情,磨剑与饮酒唱歌的青春。
  3. 干戈方起陈吴死:战乱开始,历史的悲剧再次上演。
  4. 旌旗四展蛟龙悚:战斗的紧张气氛,旌旗飘扬如蛟龙般的恐惧。
  5. 棹归船勉强作高人,依花木:归程中的无奈,面对自然的静谧。
  6. 新来事,诗一束,今古恨,无从述:新事与古恨交织,难以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
  7. 剩凄凄几点,秣陵山绿:只有几丝凄凉,故乡的山依然青翠。
  8. 天海都教悬拍卖:天与海都在交易着悲伤,人生的无奈。
  9. 乾坤只许吞声哭:天地间只允许无声的悲痛。
  10. 定何时倒峡涤长江,去亭毒:对未来的无奈与期盼,期待改变现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旌旗四展蛟龙悚”,通过蛟龙的形象传达战斗的紧张。
  • 拟人:如“天海都教悬拍卖”,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沉思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动荡。诗人通过对青山、历史、战斗的描绘,展示了一种对家国的忧虑与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 磨剑:代表年轻人的奋斗与理想。
  • 蛟龙:象征战争中的恐惧与不安。
  • 秣陵山:故乡的象征,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 长江:代表着历史的长河与个人命运的流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干戈方起陈吴死”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A. 三国演义
    B. 春秋战国
    C. 唐宋之争
    D. 八国联军

  2. “棹归船勉强作高人,依花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自豪
    B. 失落
    C. 幸福
    D.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秣陵山”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北京
    B. 南京
    C. 上海
    D. 西安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陶渊明《饮酒》
  • 岳飞《满江红》

诗词对比

可以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进行对比,虽然两首诗的情感基调不同,但都展示了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朱青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