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朱质夫赴宁远知县》

时间: 2025-01-01 18:16:20

万里番禺自汉通,乘槎有客气如虹。

地分铜柱风烟外,山涌琼台雪浪中。

帝子旌旗何处问,黎人衣服与时同。

兴来好和苏公语,又度西南月半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里番禺自汉通,
乘槎有客气如虹。
地分铜柱风烟外,
山涌琼台雪浪中。
帝子旌旗何处问,
黎人衣服与时同。
兴来好和苏公语,
又度西南月半弓。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万里之外的番禺自汉朝以来就已经通畅,乘着木筏的客人气势如虹。大地在铜柱的界限外,风烟弥漫,山峦涌动如琼台上的雪浪。问帝子的旌旗现在何处可寻,黎民的衣服与时俱进。兴致来了,愿意和苏公(苏轼)畅谈,正好又经过西南的月亮如半弓般弯曲的地方。

注释:

  • 万里番禺:番禺,今广州,汉代已有通道。
  • 乘槎:指乘坐木筏。
  • 气如虹:气势如虹,形容气氛激昂。
  • 铜柱:指中国古代的地理界限。
  • 帝子:这里指古代帝王的使者或随行者。
  • 黎人:指南方的黎族人民。
  • 苏公:苏轼,著名诗人,常以豪放之作著称。
  • 西南月半弓:形容西南方的月亮像半个月弯曲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贝琼,明代诗人,生平略有记载,但其作品多以描写山水、抒发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贝琼送友人朱质夫赴宁远(今宁远县),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祝福与不舍,同时也展现了南方的美丽山水。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南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首联“万里番禺自汉通”,直接引入主题,展示了番禺的历史悠久及其文化底蕴。接着“乘槎有客气如虹”,则通过生动的意象表现出乘客的豪情壮志,气势如虹,令人印象深刻。

中间两联则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风烟与雪浪的壮观景象,既有地理的广阔,又有自然的雄伟,展示了南方的独特风貌。最后两联,诗人通过“帝子旌旗”和“黎人衣服”两种不同的意象,表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万里番禺自汉通:说明番禺自古以来就通达,历史悠久。
    • 乘槎有客气如虹:描绘行客的激昂与自信,形象生动。
    • 地分铜柱风烟外:通过地理界限展现辽阔的空间。
    • 山涌琼台雪浪中:自然景观的描写,意境深远。
    • 帝子旌旗何处问:探寻古代帝王的踪迹,寓意历史的厚重。
    • 黎人衣服与时同:反映民生的变迁与文化的演变。
    • 兴来好和苏公语:表达诗人与友人畅谈的愿望。
    • 又度西南月半弓:描绘旅途中美丽的月景,增添诗意。
  •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气如虹”)、对仗(上下联相对)、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友谊,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祝福,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感慨。

意象分析:

  • 番禺:象征着南方的文化与历史。
  • :代表行旅与探索。
  • 铜柱:地理界限,寓意空间的辽阔。
  • 雪浪:自然的威严与美丽。
  • 帝子: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 黎人:民生的变化与社会的进步。
  • 西南月:象征着美好的愿景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番禺”是今哪个城市? A. 北京
    B. 上海
    C. 广州
    D. 成都

  2. “气如虹”形容的是哪个方面? A. 自然景观
    B. 人的情感
    C. 文化氛围
    D. 历史事件

  3. 诗中提到的“帝子旌旗”指的是什么? A. 古代的战旗
    B. 皇帝的随行使者
    C. 民间的节日庆典
    D. 文化的象征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
  • 杜甫《赠花卿》

诗词对比

  • 比较贝琼的《送朱质夫赴宁远知县》和李白的《送友人》,两者都表达了友人的离别之情,但贝琼更注重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李白则侧重于豪情壮志的表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元明清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