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景仁君实议乐以诗戏呈景》

时间: 2025-01-04 06:58:15

少年议乐至颠华,作得文章载满车。

律合凤鸣犹是末,尺非天降岂无差。

劳心未免为诗刺,聚讼须防似礼家。

一曲银簧一杯酒,且于闲处避风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年议乐至颠华,作得文章载满车。
律合凤鸣犹是末,尺非天降岂无差。
劳心未免为诗刺,聚讼须防似礼家。
一曲银簧一杯酒,且于闲处避风沙。

白话文翻译:

年轻时讨论音乐达到巅峰,写下的文章满满一车。
律诗合乎凤鸣的美妙却仍是不够,尺子的标准非天上降下的,岂能没有误差。
用心劳作未免受到诗歌的讽刺,聚众争论时要小心像礼法家一样。
一曲银簧伴随一杯美酒,暂且在闲适的地方避开风沙。

注释:

  • 颠华:指音乐或文学的巅峰状态。
  • 载满车:形容文章多,内容丰富。
  • :指律诗中的平仄韵律。
  • 凤鸣:比喻美妙的音乐或诗歌。
  • :比喻标准或规范。
  • :指讽刺或攻讦。
  • 聚讼:聚集争论。
  • 礼家:指讲求礼法的人。

典故解析:

  • 凤鸣:古代常用凤凰鸣叫来比喻美好的事物,特别是音乐和诗歌。
  • 尺非天降:强调人定胜天,标准并非天生定下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字仲熙,北宋时期的诗人,作品以情感细腻见长,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音乐和诗歌艺术的追求,以及对世俗争论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音乐和诗歌的讨论,展现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形式与内容的深刻思考。首句“少年议乐至颠华”表达了年轻时对音乐的狂热追求,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意识到这些追求并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艺术成就。接下来的“律合凤鸣犹是末”则是对律诗的自省,尽管形式上完美,但并未达到艺术的巅峰。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引发出对创作标准的思考,“尺非天降岂无差”,说明艺术创作中难免会有偏差,体现了对艺术不完美的宽容。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个人的生活态度,“劳心未免为诗刺”,暗示了创作的艰辛与社会的压力,但作者选择“且于闲处避风沙”,显示出一种对生活的豁达和对艺术的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音乐和诗歌的讨论,更是对人生和艺术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作者对世态的洞察与自我修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少年议乐至颠华:年轻时对音乐的讨论达到顶峰。
  2. 作得文章载满车:写下的作品多得可以装满一车。
  3. 律合凤鸣犹是末:尽管诗的韵律完美,却仍显得不够。
  4. 尺非天降岂无差:标准并非天生定下,创作难免有偏差。
  5. 劳心未免为诗刺:用心创作却常受到诗的讽刺。
  6. 聚讼须防似礼家:聚众争论时要小心,像讲求礼法的人一样。
  7. 一曲银簧一杯酒:一曲美妙的音乐配上一杯美酒。
  8. 且于闲处避风沙:暂时在安静的地方避开生活的风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乐比作“凤鸣”,强调其美妙。
  • 对仗:如“银簧”与“杯酒”,形成声音与饮品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艺术创作的追求与反思,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在世俗纷扰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少年:象征朝气蓬勃的追求。
  • :代表音乐艺术的追求。
  • 银簧:象征音乐的美妙。
  • :暗示生活的享受与放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颠华”意指: A. 顶峰状态
    B. 不成熟
    C. 失败

  2. “尺非天降”表达了什么? A. 标准不可靠
    B. 天生的标准
    C. 完美的作品

  3. 诗人对创作的态度是: A. 绝对追求完美
    B. 享受过程
    C. 不在乎结果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韩维与李白的作品均体现对酒与音乐的热爱,但韩维更注重内心的反思,而李白则表现出更加奔放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