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元章蚕赋帖赞》
时间: 2025-01-04 06:57: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米元章蚕赋帖赞
桑枯之利被天下,而不足以芘一女。
鬓蓬手筥,而身不缕。
云织雾组,便疏曲户。
世之类此者,又何可胜数。
是将谁尤,曰本是务。
彼弃我取,维终以无窭。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桑树枯萎的利益遍布天下,却连一个女子的需求都无法满足。
鬓发蓬松,双手粗糙,却没有衣物遮身。
在云雾中织造、在空中编织,便形成了疏松的曲折门窗。
世间像这样的人,又何止一数。
究竟要怪谁呢?本来就是这样的责任。
他们抛弃我去获取,最终却仍然没有得到安身之处。
注释
字词注释:
- 桑枯之利:指桑树枯萎后所剩的价值或利益。
- 芘:古代指女性,尤其是指那些需要照顾和关爱的女性。
- 鬓蓬:形容头发凌乱不堪。
- 云织雾组:形容像云雾一样编织的事物,可能指代某些复杂的事情。
- 疏曲户:形容门窗不紧密而显得松散的样子。
- 维:连词,用于连接句子。
- 窭:指居住的地方,也有穷困的意思。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桑”与“蚕”,暗示了古代农耕社会对蚕丝产业的依赖。同时,诗中可能隐含着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反映出诗人对底层人民困境的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民生,常借物抒怀,展现出深厚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米元章蚕赋帖赞》创作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对蚕桑产业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与不公,寄托了对弱者的同情与对社会现状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桑树和蚕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的冷漠与人情的淡薄。首句中提到的“桑枯之利”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无奈叹息,更是对人性冷漠的深刻揭示。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桑树的枯萎与人们的无情对比,表现出对弱者困境的关切。
接下来的“鬓蓬手筥”两句,生动描绘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女性形象,体现了社会对女性的忽视与不公。诗中的“云织雾组”则带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暗示了生活的复杂与无奈。最后的“彼弃我取”则揭示了人们为了利益而抛弃他人的冷酷现实,使整首诗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
整首诗通过对生活细节的生动描写,展现了一幅弱者挣扎求生的画面,深刻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冷漠与不公,值得读者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桑枯之利被天下:桑树的枯萎使得利益遍及四方,暗示了资源的分配不公。
- 而不足以芘一女:却连一个女子的需求都无法满足,直接指出社会对女性的忽略。
- 鬓蓬手筥,而身不缕:描写无依无靠的女子形象,传达出悲惨的生存状态。
- 云织雾组,便疏曲户:复杂的生活状态,如同云雾般难以捉摸。
- 世之类此者,又何可胜数:对社会中类似境遇的人感到沉痛与无奈。
- 是将谁尤,曰本是务:质问社会的责任归属,反映出一种无奈与绝望。
- 彼弃我取,维终以无窭:揭示了社会利益追逐下的冷酷,最终仍是无家可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们的困境比作“桑枯”,暗示了经济和情感的双重枯竭。
- 拟人:云织雾组的描写给生活以生命,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 对仗: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切批判与对弱者的同情,反映了个体在社会大潮中的无奈与挣扎,呼唤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象征着农耕与生活的基础,代表了社会的根基。
- 蚕:象征着脆弱和无助,体现了对女性及底层人民的关怀。
- 云雾:代表生活的复杂与不确定性,暗示着人生的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米元章蚕赋帖赞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之美
B. 社会不公
C. 爱情悲剧
D. 战争苦痛 -
诗中提到的“桑枯之利”主要指什么?
A. 资源的枯竭
B. 生态的恶化
C. 经济的繁荣
D. 人性的冷漠 -
诗的最后一句“彼弃我取,维终以无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愤怒
B. 无奈
C. 幸福
D. 希望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人民困苦的情境。
- 白居易《卖炭翁》:描绘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与悲惨,具有相似的主题。
诗词对比:
- 岳珂的《米元章蚕赋帖赞》与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但岳珂更侧重于个体的无助与柔弱,而杜甫则更多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与人们的痛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岳珂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代诗词与社会变迁》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米元章蚕赋帖赞》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