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孟郊》
时间: 2025-01-04 12:45: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孟郊》
作者:韩愈 〔唐代〕
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人皆馀酒肉,子独不得饱。才春思已乱,始秋悲又搅。朝餐动及午,夜讽恒至卯。名声暂膻腥,肠肚镇煎煼。古心虽自鞭,世路终难拗。弱拒喜张臂,猛拿闲缩爪。见倒谁肯扶,从嗔我须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困境的感慨。诗中提到,虽然世间有许多人享受着丰裕的生活,而自己却独自忍受饥饿;春天的思绪已经混乱,秋天的悲伤又让人烦恼;早餐未能吃饱,直到晚上仍然辗转反侧;名声虽然暂时显赫,但内心却被困扰煎熬。虽然古老的志向在内心鞭策自己,但现实的路途却很难克服;面对他人的嘲讽和冷漠,心中愤怒而不得不反击。
注释
- 规模:指个人的志向和抱负。
- 背时利:背离时代的利益。
- 觑:窥视,暗中观察。
- 独不得饱:独自一人无法得到满足。
- 古心:古老的理想和追求。
- 拗:指与世俗的道路相悖。
- 猛拿闲缩爪:形容心情矛盾,既想伸展又感到无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以其散文和诗歌著称,作品多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文人之间竞争激烈。韩愈以其特立独行的个性和对理想的坚持,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答孟郊》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和社会批判的诗作。诗中韩愈通过自我反思,表达了对当今社会的无奈与愤懑。开篇的“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便点明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显示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社会的失望。通过对比“人皆馀酒肉,子独不得饱”,诗人突出了自己的孤独与困境,反映出在众人享乐的同时,自己却无缘分享。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也使得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更加深刻。接下来的“才春思已乱,始秋悲又搅”则体现了时间流逝中情感的波动,春天的思绪与秋天的悲伤交织在一起,传达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特别是在表达对名声的看法时,韩愈写道“名声暂膻腥,肠肚镇煎煼”,以此形象地描绘了名声与内心痛苦的矛盾关系。最后两句“见倒谁肯扶,从嗔我须咬”更是将愤懑与反击结合,展示了诗人对社会冷漠的愤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规模背时利:指诗人的理想与当时社会的发展相悖,表明了自己的追求不被社会认可。
- 文字觑天巧:显示了诗人对文字技巧的追求,暗示其写作能力与世俗利益无关。
- 人皆馀酒肉,子独不得饱:对比他人与自己的窘迫,突显孤独感。
- 才春思已乱,始秋悲又搅:反映了情感的波动与思绪的混乱,人生的无常。
- 名声暂膻腥,肠肚镇煎煼:名声的虚假与内心的煎熬之间的冲突。
- 古心虽自鞭,世路终难拗: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之间的矛盾。
- 弱拒喜张臂,猛拿闲缩爪:表达了内心的矛盾与无力感。
- 见倒谁肯扶,从嗔我须咬:对于他人冷漠的反击心态,展现出不屈服的精神。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例如,“名声暂膻腥”用膻腥来比喻名声的虚假,使得诗的情感更加生动;“弱拒喜张臂,猛拿闲缩爪”则通过对比展现了内心的挣扎和对外界态度的复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冲突,传达了对社会冷漠的愤懑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独感与无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规模:象征理想与抱负。
- 酒肉:代表世俗的享乐。
- 春秋: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化。
- 名声:代表社会地位与外在评价。
- 古心:象征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韩愈的《答孟郊》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享乐主义
- B. 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C. 对自然的赞美
-
诗中“人皆馀酒肉,子独不得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和无奈
- C. 愤怒
-
“名声暂膻腥”中的“膻腥”指的是什么?
- A. 名声的美好
- B. 名声的虚假和令人厌恶
- C. 名声的珍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韩愈的《答孟郊》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内心的挣扎,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与社会的关切与悲痛。两者在主题上虽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韩愈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