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同谷县》
时间: 2025-01-19 22:39: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发同谷县
作者: 杜甫 〔唐代〕
贤有不黔突,圣有不煖席。
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
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
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
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
停骖龙潭云,回首白崖石。
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
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戚。
平生懒拙意,偶值栖遁迹。
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
白话文翻译:
贤者有时也难以脱困,圣人也会面临无奈之境。
更何况我这个饥肠辘辘的愚人,怎能奢望安稳的居所。
我最初来到这山中,休息时心中欢喜这偏僻之地。
然而为何要被世事所累,整整一年都在奔波劳作。
忧心忡忡地离开绝境,远游的路途愈加遥远。
停下马车在龙潭云雾之中,回首望去是那白色的崖石。
在临别之际与几位朋友告别,握手时泪水再度滴落。
旧日交情并未深厚,穷困潦倒的老年多了些悲戚。
我生来就懒于追求,偶然间却落得个隐居的境地。
去留与愿望背道而驰,仰望林间的鸟儿,心中愧疚。
注释:
- 贤:有才德的人。
- 黔突:指逃避困境的意思。
- 煖席:温暖的席子,指舒适的生活。
- 安宅:安稳的居所。
- 迫物累:被世事牵累。
- 忡忡:心中忧虑的样子。
- 杳杳:形容远。
- 交情无旧深:旧情不深。
- 穷老:贫困的老年。
- 翮:鸟的翅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陵野老,晚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其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生活困苦,诗歌风格以沉郁悲凉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杜甫晚年,主要描绘他在困境中的思考与无奈,反映了他对生活的不满与对友人的思念。诗中体现了战乱对人民的影响,杜甫以身世为鉴,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诗歌鉴赏:
全诗表达了杜甫在遭遇困境时的苦闷与对友人的思念。首联通过贤者与圣人的比喻,表现出即使是才德出众的人也难以摆脱困境,更何况自己是饥愚之人,生活的艰辛让他倍感无奈。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山中隐居的生活,虽有欢喜,但内心仍然被世事所累,常年奔波的生活让他感到无可奈何。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与友人的别离,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以及老年时的孤独与悲伤。握手时泪水再滴更是增添了离别的感伤,交情虽不深厚,但在困境中却显得格外珍贵。最后,诗人反思自己的人生,明白去留与愿望之间的矛盾,心中充满了愧疚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间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杜甫对人性与命运的深刻洞察,充满了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贤有不黔突,圣有不煖席:即使是贤者和圣人也难以逃避困境。
- 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自我处境更为艰难,怎能奢望安稳。
- 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初来山中,享受这偏僻之地的宁静。
- 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然而世事的束缚使得整年都在奔波。
- 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忧虑中离开绝境,前路却更加遥远。
- 停骖龙潭云,回首白崖石:停下马车,回头望见白色的崖石。
- 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临别时与友人握手,泪水再度落下。
- 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戚:旧交情不深,老年时多了些悲伤。
- 平生懒拙意,偶值栖遁迹:一生懒于追求,偶然间却落入隐居的境地。
- 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去留与愿望相悖,心中对林间鸟儿充满愧疚。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贤者”“圣人”比喻高尚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 对仗:如“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等,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个人困境的描绘,反映了杜甫对国家、民生的深切关怀,表现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深沉的忧虑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潭:代表着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白崖石:象征着艰难与困境,白色的石头更显孤独。
- 泪水:表现情感的深切与离别的伤感。
- 翮:鸟的翅膀象征自由与心灵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所提到的“贤者”与“圣人”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他们都能逃避困境
- B. 他们也会面临困境
- C. 他们永远幸福
- D. 他们不懂人生
-
填空题:诗中提到“握手泪再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与__的深情。
-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对/错)
答案:
- B
- 友人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发同谷县》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与别离的感慨,但杜甫更加强调个人困境与对于友人的思念,而白居易则更多地关注于自然与时光的流逝。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