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送客至汤泉)》

时间: 2025-01-07 21:29:33

十月南闽未有霜。

蕉林蔗圃郁相望。

压枝橄榄浑如画,透甲香橙半弄黄。

斟录醑,泛沧浪。

白沙翠竹近温汤。

分明水墨山阴道,只欠冰谿雪月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月南闽未有霜。
蕉林蔗圃郁相望。
压枝橄榄浑如画,
透甲香橙半弄黄。
斟录醑,泛沧浪。
白沙翠竹近温汤。
分明水墨山阴道,
只欠冰谿雪月光。

白话文翻译:

十月的南方闽地还没有霜降,蕉林和甘蔗田郁郁葱葱,互相映衬。橄榄树的枝条被压得低垂,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透过叶子可以看到香橙点缀着半黄的色彩。斟满美酒,荡舟于碧波之上。白沙、翠竹近在温泉旁,分明是一幅水墨山水画的景象,只是缺少了冰冷溪水的清澈和雪月的光辉。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福建省,南闽即南方的福建。
  • 蕉林:指香蕉林。
  • 蔗圃:甘蔗的种植园。
  • 压枝:形容树枝因果实沉重而低垂。
  • 透甲:指透过叶子。
  • :美酒。
  • 沧浪:广阔的水面,泛指大海或河流。
  • 温汤:温泉。
  • 水墨山阴道:形容如同水墨画般的山水景色。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其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洪,宋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送别友人之际,借助描绘南方的美丽秋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同时也展现了南方特有的自然风光。

诗歌鉴赏:

《鹧鸪天(送客至汤泉)》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送别诗,诗中展现了南方十月的独特景色,既有丰收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惆怅。诗的前四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蕉林和蔗圃的郁郁葱葱,橄榄树和香橙的生动景象,展现出一个生机勃勃的秋天。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斟录醑,泛沧浪”表达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诗人在此情此景中,似乎也在享受与友人的欢聚时光。

最后两句则将视角转向远方,描绘出山水如画的景象,虽美好但却缺少了冰冷溪水和雪月的映衬,表达了离别时的惆怅与不舍。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融入了情感的深度,使得这份送别的情感更加饱满而真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月南闽未有霜:指十月的福建地区天气仍然温暖,尚未出现霜降,暗示着季节的变化。
  2. 蕉林蔗圃郁相望:蕉林和甘蔗园相互辉映,生机盎然,描绘出丰收的景象。
  3. 压枝橄榄浑如画:橄榄树枝因果实沉重而低垂,如同一幅画,形象生动。
  4. 透甲香橙半弄黄:香橙透过树叶的缝隙,点亮了一片黄,增加了诗的色彩感。
  5. 斟录醑,泛沧浪:诗人斟满美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荡舟,展现悠闲的生活态度。
  6. 白沙翠竹近温汤:白沙和翠竹近在温泉旁,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环境。
  7. 分明水墨山阴道:描绘出如同水墨画般的山水景象,艺术化的表达。
  8. 只欠冰谿雪月光:最后的缺憾,暗示着离别的遗憾与对更美好事物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压枝橄榄浑如画”,将橄榄与画相提并论,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如“白沙翠竹”与“温汤”形成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友人离别的惆怅,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蕉林:象征着生机与丰收。
  • 香橙:象征着秋季的丰盈与果实的甜美。
  • 温汤:象征着温暖与舒适。
  • 山水: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心灵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闽”是指哪个地方? A. 广东
    B. 福建
    C. 浙江
    D. 江西

  2. “压枝橄榄浑如画”中“浑如画”的意思是? A. 画得不好
    B. 形状像画
    C. 画得很好
    D. 画的颜色

  3. 诗中提到的“温汤”指的是什么? A. 温水
    B. 温泉
    C. 温酒
    D. 温室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生的感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孤独的思考。
  • 苏轼《水调歌头》:在表达离愁别绪的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情感更加开放和豪放。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古诗文网》
  3.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