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时间: 2025-01-01 13:37:30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

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
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 韦曲的花朵真是让人厌烦,家家户户都为此烦恼。
尽管绿酒喝了一整天,白发却依旧让人难以忘怀春天的美好。
石头的边角衣服破了,藤条的枝叶刺得眼睛生疼。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在竹林里占个位置,头上戴着小乌巾。

第二首: 在野外的寺庙旁边,垂柳摇曳,春天的菜畦在乱水之间。
美丽的花朵映衬着竹子,好鸟却不再归山。
城里和郭外究竟有什么事情呢?风尘仆仆,又何能驻留青春的容颜?
谁能和公子一起,傍晚的时候一起归去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韦曲:地名,指长安附近的一处地方,以花卉闻名。
  • 绿尊:指盛酒的器皿。
  • 白发:比喻年老或青春逝去。
  • 小乌巾:一种头巾,通常为黑色,象征简朴。

典故解析

  • “城郭”:指城墙和城外的区域,象征着繁华的城市生活与乡村的宁静形成对比。
  • “薄暮”:指黄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风格沉郁、豪放。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国家动荡、民生困苦的时期,诗人在政治上失意,生活艰难,因而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悲愤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韦曲”为背景,写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诗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景与人们的烦恼。这种美与愁的对比,正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在前四句中,诗人通过对韦曲花的无奈和对春天的怀念,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诗的后四句则转向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鸟儿的离去,象征着人们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运用大量的自然意象,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特别是在“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一句中,诗人更是表达了对友人相伴的渴望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杜甫以其独特的视角,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描绘花的繁盛但给人带来了烦恼,反映了生活的苦涩。
  • “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尽管酒喝得尽兴,但白发却提醒着人们青春已逝。
  •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自然的粗糙与新生的藤枝相对比,暗示生活的不易。
  •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渴望归隐于竹林,寻求一份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与人们的烦恼相联系,深化了诗的主题。
  • 对仗:诗中前后句成对出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流露出对友人陪伴的渴望,揭示了人们在繁华背后所承受的孤独与忧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美好与烦恼的象征。
  • 白发:岁月的流逝,青春的消逝。
  • 竹:隐逸与宁静的象征。
  • 垂杨:春天的象征,生机与柔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韦曲花”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美好生活
    B. 烦恼与忧愁
    C. 友谊

  2. 诗中提到的“白发”象征什么? A. 青春
    B. 年老与时间的流逝
    C. 美丽

  3. 杜甫通过哪种意象表达对友人的渴望? A. 花
    B. 竹
    C. 乌巾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体现其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怀。
  • 《月夜忆舍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情感真挚。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杜甫的诗更注重现实生活的描写,李白则偏重于抒发个人情感与壮阔的自然景色。两者在诗风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