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江边阁 / 后西阁
作者: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色彩延伸到山间小路,
我的高楼恰好在水门旁。
薄薄的云彩在山岩间栖息,
孤独的明月在波浪中翻滚。
白鹳和鹤儿在空中静静飞翔,
豺狼在下边争食喧闹不已。
我无法入眠,心中忧虑战乱,
无力改变这动荡的乾坤。
注释:
- 暝色:指傍晚的暗淡色彩。
- 延:延伸、延展。
- 高斋:指高处的书房或楼阁。
- 薄云:指轻薄的云彩。
- 岩际:指山岩的边际。
- 孤月:孤独的明月,形容月亮的孤独与清冷。
- 浪中翻:波浪中翻滚。
- 鹳鹤:一种水鸟,象征安静和高洁。
- 豺狼:指凶猛的动物,象征战争和混乱。
- 不眠:无法入睡,心中有忧虑。
- 战伐:战争与讨伐。
- 乾坤:天地,指整个世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圣”。他的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作品多描绘民生疾苦,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宿江边阁》写于杜甫晚年,他在流亡的生涯中,常常寄情于自然和人世的变化。此诗描写了夜晚的江边景色,透出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无奈。
诗歌鉴赏:
《宿江边阁》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以夜晚的静谧与内心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诗的开头用“暝色延山径”描绘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阴暗的环境,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沉重。接着“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两句,描绘了自然的静谧,却又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未来的无助感。这种孤独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感悟,更是对社会动乱的深切思考。
后面两句“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鲜明地对比了自然界的安静与人世的喧嚣。在这种背景下,诗人无法入眠,忧虑着国家的动荡与战乱,表现出一种无力感和悲哀。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国家、社会的深切忧虑,表现了他高尚的情操和对人间苦难的深刻同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暝色延山径:夜色逐渐笼罩山间小径,表现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阴沉的氛围。
- 高斋次水门:诗人所处的高楼位于水门旁,暗示他与水的亲密关系,也暗含对自然的依赖。
- 薄云岩际宿:薄薄的云彩在山岩间停留,增强了孤独感。
- 孤月浪中翻:孤独的明月在波浪中翻滚,象征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 鹳鹤追飞静:白鹳和鹤在空中飞翔,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 豺狼得食喧:豺狼争食喧闹,暗示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残酷。
- 不眠忧战伐:诗人因忧虑战乱而无法入眠,表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 无力正乾坤:无力改变动荡的世界,体现诗人的无奈与悲哀。
修辞手法:
- 对比:自然的宁静与社会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 象征:鹳鹤象征宁静与高洁,豺狼象征动乱与冲突,丰富了诗的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与战乱的深切忧虑,体现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怀与同情。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力,表现了对动荡世界深切的思考和反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暝色:象征着黑暗与不安。
- 孤月:象征孤独和清冷。
- 鹳鹤:象征高洁与宁静。
- 豺狼:象征战争与混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所描绘的夜晚是怎样的景象? A. 明亮的
B. 宁静的
C. 喧闹的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鸟类象征了什么? A. 和谐
B. 战争
C. 忧虑
答案:A -
“不眠忧战伐”意指: A. 无法入眠的原因
B. 诗人对睡眠的渴望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杜甫《宿江边阁》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杜甫更多地关注社会动荡与个人的无力感,而王之涣则更多地表现对自然壮丽的赞美。
参考资料:
- 《杜甫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