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雷电不敢伐,鳞皴势万端。
蠹依枯节死,蛇入朽根盘。
影浸僧禅湿,声吹鹤梦寒。
寻常风雨夜,应有鬼神看。
白话文翻译:
雷电也不敢去砍伐这古松,树干上的鳞片和皱纹显示出各种形状的力量。
虫子依附在枯干的树节上死去,蛇则盘绕在腐朽的树根上。
树影浸湿了僧人的禅房,风声吹动着白鹤的梦境,显得格外寒冷。
在寻常的风雨之夜,应该有鬼神在观看这一切。
注释:
字词注释:
- 伐:砍伐。
- 鳞皴:指树皮的纹理,像鱼鳞一样的皱褶。
- 蠹:虫子,指啃食木材的虫子。
- 依:依附、依靠。
- 干节:树干上的节,枯枝的部分。
- 影浸:影子浸润、浸透。
- 鹤梦寒:白鹤的梦境显得寒冷。
- 鬼神:指鬼怪和神灵。
典故解析:
古松象征着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顽强。诗中提到的“蠹”和“蛇”均暗示着自然界的循环与生命的脆弱,而“影浸僧禅湿”则引出禅宗的意境,表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哲思。古松的意象在中国文学中常常被视为坚韧与高洁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03年,卒于公元770年,号“齐己”。他以诗歌见长,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风格清新洒脱。
创作背景:
《古松》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的时期。诗人寄情于古松,希望借此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反映出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诗歌鉴赏:
齐己的《古松》以古松为题材,透过古松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中运用雷电、虫子、蛇等意象,展现出自然界的力量与生命的脆弱。开篇的“雷电不敢伐”一语,既表现出古松的伟岸,也暗示了自然的敬畏。接下来的描述中,蠹虫和蛇的出现,暗示着生命的消亡与腐朽,带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影浸僧禅湿,声吹鹤梦寒”两句,将古松的影子与僧人的禅意巧妙结合,描绘出一种幽静的氛围,令人心生向往。最后一句“寻常风雨夜,应有鬼神看”,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暗示自然与超自然的交汇,传达出一种神秘而悠远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无常,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雷电不敢伐:古松的威严使得雷电也不敢轻易砍伐,强调了古松的坚韧。
- 鳞皴势万端:树皮的多样性反映出古松的沧桑与力量。
- 蠹依枯节死:虫子依附于树节上,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死亡。
- 蛇入朽根盘:蛇缠绕在腐朽的根上,暗示着生命的消亡与轮回。
- 影浸僧禅湿:古松的影子渗透到僧人的禅房,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声吹鹤梦寒:风声吹动白鹤的梦境,带来寒冷的感觉,增添了诗的孤寂。
- 寻常风雨夜,应有鬼神看: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暗示着鬼神的存在,增添了神秘感。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古松的形象通过“鳞皴”和“影浸”等细致描写,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同时,雷电、虫子和蛇的描写带有拟人的色彩,表现出自然界的生命力与无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古松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类渺小的深刻感悟。诗中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脆弱,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与时间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松:坚韧、生命力的象征。
- 雷电:自然的力量与威严。
- 蠹虫:生命的脆弱与腐朽。
- 蛇: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死亡。
- 僧禅:宁静、哲思的象征。
- 鹤:自然的灵动与梦境的象征。
- 鬼神:自然与超自然的交汇,增加了神秘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雷电不敢伐”的意思是:
A. 雷电很强大
B. 古松非常坚韧
C. 雷电会砍伐古松 -
“影浸僧禅湿”中的“影”指的是:
A. 人的影子
B. 古松的影子
C. 鬼神的影子 -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古松的赞美
B. 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
C. 对鬼神的崇拜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慨。
- 王维《鹿柴》:对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宁静。
- 李白《庐山谣》:表现自然的壮丽与人生的哲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问答》相比,齐己的《古松》更强调生死与时间的交汇,而王维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齐己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