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单于南去善阳关,身逐归云到处闲。曾是五年莲府客,每闻胡虏哭阴山。
白话文翻译:
单于向南前往善阳关,身随归云四处闲游。曾经是五年莲府的客人,每次听到胡虏在阴山哭泣。
注释:
- 单于:古代匈奴的君主,这里泛指北方游牧民族的领袖。
- 善阳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山西省。
- 逐:跟随。
- 归云:比喻归乡的云,这里指单于的归途。
- 莲府:指官府,因古代官府多植莲花,故称。
- 胡虏: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
-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作为边疆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武元衡(758-815),唐代诗人,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曾任宰相。武元衡的诗风清新,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这首诗反映了边疆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单于结束战争后归来的情景,反映了边疆和平的景象。诗中“曾是五年莲府客”表明作者曾长期在官府任职,对边疆事务有深刻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单于南行至善阳关的情景,展现了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景象。首句“单于南去善阳关”直接点明了主题,单于的南行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第二句“身逐归云到处闲”用归云比喻单于的归途,表达了和平时期的闲适和自由。后两句“曾是五年莲府客,每闻胡虏哭阴山”则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反映了边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单于南去善阳关”:直接描绘了单于南行的动作,善阳关作为地理标志,暗示了边疆的位置。
- 第二句“身逐归云到处闲”:用归云比喻单于的归途,表达了和平时期的闲适和自由。
- 第三句“曾是五年莲府客”:表明作者曾长期在官府任职,对边疆事务有深刻了解。
- 第四句“每闻胡虏哭阴山”:通过胡虏在阴山的哭泣,反映了边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归云比喻单于的归途,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单于南去善阳关”与“身逐归云到处闲”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通过单于的南行和归云的比喻,展现了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景象,同时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反映了边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意象分析:
- 归云:比喻单于的归途,象征和平与自由。
- 阴山:作为边疆的象征,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单于”指的是什么? A. 古代匈奴的君主 B. 古代汉族的君主 C. 古代官府的官员 D. 古代文人的别称
-
诗中的“善阳关”位于哪个省? A. 山西省 B. 河北省 C. 河南省 D. 内蒙古自治区
-
诗中的“归云”比喻什么? A. 单于的归途 B. 战争的结束 C. 和平的到来 D. 自由的生活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反映了边疆战争和和平的主题。
- 杜甫《兵车行》: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武元衡的这首诗都反映了边疆战争和和平的主题,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苦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武元衡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唐诗三百首》:精选了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包括武元衡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