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歌人(一作赠佳人) 林莺一哢四时春,蝉翼罗衣白玉人。 曾逐使君歌舞地,清声长啸翠眉颦。
白话文翻译: 林中的黄莺一声鸣叫,四季都仿佛是春天,她穿着蝉翼般轻薄的罗衣,肌肤如白玉般纯洁。 曾经随着使君在歌舞之地,她的清脆歌声和长啸声,让翠眉微微皱起。
注释:
- 林莺:指黄莺,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
- 一哢:一声鸣叫。
- 蝉翼罗衣:形容衣物轻薄如蝉翼。
- 白玉人:比喻女子肌肤洁白如玉。
- 使君:古代对地方长官的尊称。
- 清声:清脆的歌声。
- 长啸:长声呼啸,这里指歌声悠扬。
- 翠眉颦:翠眉微微皱起,形容女子因感动或忧愁而皱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武元衡,唐代诗人,官至宰相,其诗风清丽,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可能是武元衡在观赏歌女表演后,有感而发,赠予歌女的诗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当时社会歌舞升平,文人雅士常以诗词赠予歌女,表达对她们才艺的赞赏和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歌女的歌声和形象,展现了她的美丽和才艺。首句以林莺的鸣叫比喻歌女的歌声,四季如春,表达了歌声的动人和持久。次句描绘歌女的外貌,蝉翼罗衣、白玉人,形象生动,突出了她的纯洁和美丽。后两句回忆歌女在歌舞地的表现,清声长啸、翠眉颦,既展现了她的才艺,又隐含了对她情感的关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歌女的赞美和深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林莺一哢四时春”,以林莺的鸣叫比喻歌女的歌声,四季如春,表达了歌声的动人和持久。
- 次句“蝉翼罗衣白玉人”,描绘歌女的外貌,蝉翼罗衣、白玉人,形象生动,突出了她的纯洁和美丽。
- 第三句“曾逐使君歌舞地”,回忆歌女在歌舞地的表现,展现了她的才艺和经历。
- 末句“清声长啸翠眉颦”,清声长啸、翠眉颦,既展现了她的才艺,又隐含了对她情感的关怀。
修辞手法:
- 比喻:以林莺的鸣叫比喻歌女的歌声,蝉翼罗衣比喻衣物的轻薄。
- 拟人:翠眉颦,将歌女的眉毛拟人化,表达了她情感的细腻。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歌女的赞美和深情,通过描绘她的歌声和形象,表达了对她才艺和美丽的赞赏,以及对她情感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莺:比喻歌女的歌声,四季如春,表达了歌声的动人和持久。
- 蝉翼罗衣:形容衣物轻薄如蝉翼,突出了歌女的纯洁和美丽。
- 白玉人:比喻女子肌肤洁白如玉,形象生动。
- 清声长啸:形容歌声清脆悠扬,展现了歌女的才艺。
- 翠眉颦:将歌女的眉毛拟人化,表达了她情感的细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林莺一哢四时春”中的“林莺”比喻什么? A. 歌女的歌声 B. 歌女的外貌 C. 歌女的才艺 D. 歌女的情感
-
“蝉翼罗衣白玉人”中的“白玉人”比喻什么? A. 歌女的歌声 B. 歌女的外貌 C. 歌女的才艺 D. 歌女的情感
-
“清声长啸翠眉颦”中的“翠眉颦”表达了什么? A. 歌女的歌声 B. 歌女的外貌 C. 歌女的才艺 D. 歌女的情感
答案:1. A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牧《赠别》:表达了对歌女的深情和离别的哀愁。
- 白居易《琵琶行》:描绘了歌女的才艺和悲惨命运。
诗词对比:
- 杜牧《赠别》与武元衡《赠歌人》:两者都表达了对歌女的深情,但杜牧的诗更多地表达了离别的哀愁。
- 白居易《琵琶行》与武元衡《赠歌人》:两者都描绘了歌女的才艺,但白居易的诗更多地展现了歌女的悲惨命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武元衡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武元衡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