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金陵大雪中作》
时间: 2025-01-19 21:43: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金陵大雪中作
作者: 龙榆生
乱洒歌楼,旋点征衣,凝想絮飘。
看大裘覆处,黄云惨惨,惊风卷罢,浊浪滔滔。
庾岭春回,灞桥人杳,谁信寒梅格自高。
昭君远,任胡沙扑面,一样妖娆。
啼妆分外多娇。正双垂玉箸倚墙腰。
对天低旷野,长歌敕勒,冰开兰枻,待续离骚。
孰与亡秦,相将入蔡,奏凯归来且射雕。
银山涌,爱软红光里,霁色明朝。
白话文翻译
在歌楼上,雪花飞舞,飘落在征衣上,令人沉思。
看那大衣包裹的地方,黄云惨淡无光,狂风卷起,浊浪滔滔。
庾岭的春天已经回来,灞桥上的人影已杳无踪影,谁能相信寒梅自有高洁?
昭君虽远,任胡沙扑面,依旧显得妖娆动人。
脸上的妆容显得格外娇艳,正倚着墙边的双垂玉箸。
面朝天际的旷野,长声歌唱敕勒,冰河开裂,兰舟待续《离骚》。
谁能与亡秦相提并论,相约一起入蔡,奏凯归来且射雕?
银山涌动,喜爱那柔和的红光,明晨的霁色更显明亮。
注释
- 乱洒歌楼:指雪花在歌楼上纷纷扬扬地飘落。
- 征衣:指战士的衣服。
- 大裘:指厚重的外衣,通常用来防寒。
- 庾岭:地名,庾岭在古代指代某个特定地方。
- 灞桥:指灞河上的桥,具有文化象征意义。
- 昭君: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象征美丽和悲剧。
- 长歌敕勒:敕勒歌是古代的一首著名歌曲,象征壮丽的自然风光。
- 离骚:屈原的作品,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龙榆生(1888-1945),近代著名诗人,曾任教于多所高等院校。他的诗歌多以表现自然景色和人情风貌为主,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融入历史典故。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金陵大雪之际,诗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结合个人情感,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沁园春 金陵大雪中作》以雪景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在大雪中所感受到的孤寂与思考。开篇以“乱洒歌楼”引入,描绘出雪花如歌声般洒落的意境,表现出一种轻盈与梦幻的气氛。接着,诗人转换视角,描写寒冷的冬日和黄昏的苍凉,展现出大自然的无情与壮丽。此时,诗人提到“庾岭春回”,表达对春天的期待与渴望,同时也暗含对人生的感慨。接下来的“谁信寒梅格自高”则是对高洁品德的赞美,体现出诗人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昭君远,任胡沙扑面,一样妖娆”一句则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昭君的美丽与北方的胡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诗人对女性之美和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最后,诗歌中提到的“银山涌,爱软红光里”,则是对未来的美好展望,这一系列意象构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既有对历史的回望,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乱洒歌楼,旋点征衣,凝想絮飘
雪花在歌楼上纷纷扬扬,飘落在征战的衣服上,令人沉思。 -
看大裘覆处,黄云惨惨,惊风卷罢,浊浪滔滔
在厚重的外衣下,黄云显得沉重,狂风卷起后,浊浪翻滚。 -
庾岭春回,灞桥人杳,谁信寒梅格自高
庾岭的春天已经回归,但灞桥上人影已然消失,谁能相信寒梅依然高洁? -
昭君远,任胡沙扑面,一样妖娆
昭君虽然远在他乡,胡沙扑面而来,但依然显得妖娆动人。 -
啼妆分外多娇。正双垂玉箸倚墙腰
妆容显得格外娇艳,正好倚着墙的双垂玉箸。 -
对天低旷野,长歌敕勒,冰开兰枻,待续离骚
面朝广阔的天野,长声歌唱敕勒,冰河已经开裂,兰舟等待续写《离骚》。 -
孰与亡秦,相将入蔡,奏凯归来且射雕
谁能与亡秦相提并论,携手入蔡,奏凯归来时再去射雕? -
银山涌,爱软红光里,霁色明朝
银山涌动,喜爱那柔和的红光,明晨的霁色更显明亮。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花比作歌声,体现了轻盈与梦幻。
- 拟人: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赋予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
- 对仗:诗中多处采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大雪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诗人在孤独与寒冷中,寻找美好与希望,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坚韧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孤独、思考。
- 寒梅:象征高洁、坚韧的品德。
- 昭君:象征美丽与历史的悲剧。
- 长歌:象征对未来的展望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乱洒歌楼”指的是什么?
- A. 雪花
- B. 歌声
- C. 书法
-
“庾岭春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A. 失落
- B. 期待
- C. 忧伤
-
诗中提到的“昭君”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美丽
- C. 战争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作品,描绘春江的美景,情感细腻。
- 《登高》:杜甫的诗作,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思。
诗词对比
《雪梅》(王冕)与《沁园春 金陵大雪中作》都以雪景为背景,前者表现了梅花在雪中的高洁与坚韧,后者则融入了更多的历史与情感的思考。两者在意象的使用上有共通之处,但在情感基调上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三百首》
- 《诗经》与《楚辞》相关研究文献
- 龙榆生诗集及相关解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