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罗浮合掌岩高数百丈》
时间: 2025-01-01 16:17: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罗浮合掌岩高数百丈
作者: 梁珍 〔明代〕
嶙峋怪石耸仙山,
礼尽诸天肯信顽。
欲證三生归佛国,
漫参二体破尘寰。
池边洗衲苔侵袖,
壁上蒸霞暮掩关。
翘首巨灵堪仰止,
寻常丘壑自应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高耸入云的罗浮山,奇特的岩石如仙境般矗立。诗人礼敬诸天,渴望超越世俗,向往佛国的归宿。虽然想要证得三生三世的轮回真理,却发现漫无目的地追寻只是在破灭尘世的羁绊。池边洗净僧袍,湿润的苔藓浸透了袖口;山壁上蒸腾的霞光在黄昏时隐蔽了山门。仰望巍峨的巨灵,令人心生敬畏,而眼前的丘壑景色却显得多余,不再值得眷恋。
注释:
- 嶙峋:形容山石高峻、形状怪异。
- 合掌岩:地名,指罗浮山的一部分,因其形状如合掌而得名。
- 三生:指三世轮回,强调佛教的轮回观念。
- 漫参:随意地参悟、探索。
- 破尘寰:超越尘世的束缚。
- 蒸霞:指云雾缭绕的美景。
- 巨灵:指高耸的山石,寓意其威严与壮丽。
典故解析:
“礼尽诸天”表明诗人对自然与宇宙的尊重和敬仰;“三生归佛国”则引申出对佛教理念的探讨,表明诗人渴望追求超越生死的真理;“洗衲”则是修行之人对自身衣物的洗涤,象征着修行的简朴与自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珍,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现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对罗浮山游历期间,受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了对佛教思想的思考与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认知。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引人深思。开篇“嶙峋怪石耸仙山”,描绘出一种神秘而壮丽的自然景观,仿佛让人感受到一股超越世俗的力量。诗人用“礼尽诸天肯信顽”表达了对天地的虔诚与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展现了他试图在繁华与虚无之间寻求真理的决心。
在追寻佛国的过程中,诗人意识到“漫参二体破尘寰”的无奈,反映出对尘世繁杂的反思与对精神世界的渴望。通过“池边洗衲苔侵袖”的细腻描绘,诗人将修行者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融为一体,表现了对简约修行的向往。
结尾的“翘首巨灵堪仰止”则充满了敬畏之情,仿佛在呼唤人们放下凡尘的羁绊,回归纯粹的内心世界。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深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嶙峋怪石耸仙山”:描绘罗浮山的奇特与雄伟。
- “礼尽诸天肯信顽”:表达对自然的崇敬,同时对信仰的反思。
- “欲證三生归佛国”:渴望追求佛教的真理,超越生死轮回。
- “漫参二体破尘寰”:意识到无目的的追求只是在逃避现实。
- “池边洗衲苔侵袖”:细腻描绘修行者的生活场景,体现简朴。
- “壁上蒸霞暮掩关”:夕阳下的景象,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 “翘首巨灵堪仰止”:对自然的敬仰,强调其伟大。
- “寻常丘壑自应删”:告别世俗的烦恼,追求更高的境界。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将山石比作巨灵)、对仗(如“池边洗衲”与“壁上蒸霞”)、以及意象的交替(自然景观与内心世界的结合),展现了深厚的艺术特点。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探索人与自然、人与信仰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罗浮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超越尘世的渴望与对精神追求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怪石:象征自然的奇异与神秘。
- 仙山:代表理想的天堂与超脱的境界。
- 池边:寄托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和谐。
- 巨灵:象征自然的伟大与崇高。
- 霞:象征美好与神秘的气息。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核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对精神世界的沉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嶙峋怪石”是指什么?
A. 高耸的山峰
B. 奇特的岩石
C. 美丽的湖泊
D. 繁茂的森林 -
“欲證三生归佛国”中“三生”指的是什么?
A. 三世轮回
B. 三个阶段
C. 三个目标
D. 三个朋友 -
诗人对“尘寰”的态度是?
A. 热爱
B. 无奈
C. 追求
D. 逃避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望岳》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登高》以高山为背景,表达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感叹,与《题罗浮合掌岩》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主题有所不同。
- 《望岳》则通过描绘壮丽的山川,传达了对自然的崇敬,体现了诗人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明代诗歌研究》
- 《山水诗的美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