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飞白玉堂之署三体宸章并宣禁苑睹兹盛事辄动斐然》

时间: 2025-01-01 13:20:32

宠深仙署降新牌,御笔亲题重俊才。

四字千龄悬日月,两篇三体琢琼瑰。

登科郤桂皆同树,入室丘门尽仰回。

寓直静封芝检去,密宣荣对玉泉来。

职清望峻人稀见,地贵扃严画罕开。

多幸谬持黄阁柄,烟霄时得遂游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御书飞白玉堂之署三体宸章并宣禁苑睹兹盛事辄动斐然
宠深仙署降新牌,御笔亲题重俊才。
四字千龄悬日月,两篇三体琢琼瑰。
登科郤桂皆同树,入室丘门尽仰回。
寓直静封芝检去,密宣荣对玉泉来。
职清望峻人稀见,地贵扃严画罕开。
多幸谬持黄阁柄,烟霄时得遂游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仙人居住的地方,新的牌匾降下,诗人以御笔亲自题写了优秀人才的名字。四个字的光辉历久弥新,两个篇章如同美玉般璀璨。登上科举的桂冠,大家都在同一棵树上,进入学堂的门,众人都仰望而归。静静地寓居在那里,芝草被严密检查之后离去,密封的荣华与玉泉的美景相对。清白而高尚的职务,难得见到这样的俊杰,地位高贵而严密的防卫,画室中鲜见开放。多亏自己误持黄阁的权柄,才能在烟霄间得以游玩。

注释

  • 宠深仙署:指受到宠爱而进入的仙人的居所。
  • 新牌:新颁布的题名牌匾,象征荣誉。
  • 四字千龄:形容这四个字的名号长久流传。
  • 琢琼瑰:比喻精雕细琢的美玉,形容文章的精美。
  • 登科:指考中进士。
  • 丘门:指学堂的门。
  • 芝检:指对高洁的品德进行检验。
  • 黄阁:指太学或文官的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齐贤,宋代诗人,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的深刻观察,风格高雅,常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与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盛世时期,反映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科举制度的赞美。诗人通过描绘优雅的场景和典雅的语言,表达了对得志者的祝贺和对文人生活的憧憬。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对人才的尊重和对科举制度的赞美。开头“宠深仙署降新牌”便引人入胜,营造了一个神秘而尊贵的氛围,体现了对荣誉的重视。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字句、篇章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一种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诗中反复提及的“清”“静”“贵”不仅表现了对高洁品德的追求,也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渴望和期待。通过“静封芝检”的意象,诗人似乎在思考人才的甄别与培养,寓意深刻。

最后几句则表达了一种对命运的感慨,虽然多幸持有权柄,但在烟霄中游玩也不过是短暂的享受,透出一丝对美好生活的感慨。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思的余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宠深仙署降新牌:在仙人居住的地方,受到宠爱而降下新的牌匾。
  2. 御笔亲题重俊才:御笔亲自题写了优秀人才的名字。
  3. 四字千龄悬日月:四个字的光辉历久弥新,悬挂于日月之中。
  4. 两篇三体琢琼瑰:两个篇章如同美玉般璀璨。
  5. 登科郤桂皆同树:登上科举的桂冠,大家都在同一棵树上。
  6. 入室丘门尽仰回:进入学堂的门,众人都仰望而归。
  7. 寓直静封芝检去:静静地寓居,芝草被严密检查之后离去。
  8. 密宣荣对玉泉来:密封的荣华与玉泉的美景相对。
  9. 职清望峻人稀见:清白而高尚的职务,难得见到这样的俊杰。
  10. 地贵扃严画罕开:地位高贵而严密的防卫,画室中鲜见开放。
  11. 多幸谬持黄阁柄:多亏自己误持黄阁的权柄。
  12. 烟霄时得遂游陪:才能在烟霄间得以游玩。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琢琼瑰”比喻文章的精美。
  • 对仗:如“职清望峻人稀见,地贵扃严画罕开”,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排比手法增强诗的气势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才的推崇和对科举制度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署:象征高洁与理想的境界。
  • 新牌:代表着新的荣誉与成就。
  • 琼瑰:象征着文学艺术的璀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仙署”指的是什么?

    • A. 人间的府邸
    • B. 仙人的居住地
    • C. 学堂的门
  2. “四字千龄悬日月”中的“四字”指的是什么?

    • A. 诗的标题
    • B. 荣誉的名字
    • C. 诗人的名字
  3. 诗人希望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情感?

    • 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B. 对权力的渴望
    • C. 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科后》 - 孟郊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登科后》:同样讲述了科举成功的喜悦,但更注重个人的感受。
  • 《春望》:尽管主题不同,但同样表现了对社会的关切与期待。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表达对社会和个人理想的追求时,所采用的不同风格与情感基调。